吉林白山市墻體廣告制作 一代獨生子女的親屬稱呼中少了兄弟姐妹,晚輩中自然沒了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二代獨生子女的親屬稱呼中,又少了伯伯,叔叔,舅舅,姨媽……
親屬稱謂,作為民間習俗的一部分,正一步步地從現(xiàn)實走進歷史?!捌叽蠊冒舜笠獭钡臒狒[時代真的會一去不再來嗎?
部分輩分稱呼解析
連襟:也稱連橋,本意是指二人之間彼此知心。生活中一般是指姊妹之夫的互稱或合稱。
妯娌:是指兩兄弟的妻子之間的關系。弟兄的妻子之間,就是妯娌,所以妯娌之間的關系,其實是弟兄關系的一個延伸。
六親:當今“六親”泛指親屬。據(jù)《漢書》說,以父、母、兄、弟、妻、子為六親。后人比較贊同這種說法,因為此說在血緣和婚姻關系中是最親近的。
九族:九族一說的出現(xiàn),與封建社會的刑法制度有很大關系。封建社會實行殘酷的株連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滅九族,即“株連九族”。九族泛指親屬。九族所指,諸說不同:一說上自高祖、下至玄孫,即高祖、曾祖、父親、己身、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一說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外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兒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從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姑表親:又稱姑舅親,即兄妹(姐弟)的子女,互稱姑舅兄弟姐妹。俗語說:“姑舅親,輩輩親,打折骨頭,連著筋”。
兩姨親:又稱姨表親。即姐妹的子女,互稱為姨表兄弟姐妹。俗語說:“兩姨親,不算親,死了姨姨,斷了親”。
春節(jié)長假剛過,不少年輕人就表示,這個年過得相當郁悶。原因是如今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語境中,傳統(tǒng)親屬稱謂逐漸“消失”,使這個群體面臨著“六親不認”的尷尬。昨日,記者通過微信、微博針對50名90后進行了相關調(diào)查,超七成的受訪者直呼,壓根叫不準親戚的稱謂,讓人感到頭疼。
【現(xiàn)象】
/蒙圈/ 拜年不知叫啥挺尷尬
春節(jié)期間,難免走親訪友到親戚家串門,但這對于90后獨生子女來說是件頭疼的事兒,家里面突然冒出些“七大姑八大姨”,該怎么稱呼這些親友難倒了他們。
回憶起剛剛過去的春節(jié),不禁讓小高“回味無窮”。小高說,他爺爺那一輩有5個兄弟姐妹,父輩也有4個兄弟姐妹以及不少堂表兄妹,到了他這一輩人數(shù)也有很多,但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按竽瓿醵ノ夷碳?,一進屋子發(fā)現(xiàn)好多新面孔,我都不認識,也不知道該怎么稱呼,實在是太尷尬了。”小高說,他平時上學不回家,逢年過節(jié)回來總是跟著同學出去玩,很少與家里人坐下來嘮嗑,這不,家里面一下子來這么多人,他真是不知所措。
“爸爸的兄弟我倒是認識,但是我爺爺?shù)挠H兄弟怎么稱呼我有點‘蒙圈’了,還好老爸及時‘救援’,不然我真是尷尬了?!毙「吒锌卣f,他們都是獨生子,每天忙東忙西,這種親情關系早就漸漸疏遠了,老話說“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不走了”,大概就是這個理兒了。
/躲避/ 春節(jié)“逃避”走親訪友
“我管老公爸爸的弟弟的孩子的孩子叫什么?”小路今年剛剛嫁人,春節(jié)期間,面對不知該如何稱呼老公家一大家子人,小路索性決定不去走親訪友了。
“論輩分實在太傷腦筋,不說話顯得我沒禮貌,說了還怕喊亂了?!毙÷氛f,既然怕尷尬,不如不去串門。不過,初一那天,全家人都來她家串門了,這讓“尷尬”再次升溫。面對“七大姑八大姨”的稱呼,小路只好隨著老公說一句學一句嘍!
【調(diào)查】
超七成年輕人不會論親戚
你能準確論出與姑舅家的孩子的關系嗎?昨日,記者在微信、微博中隨機對50位年輕網(wǎng)友進行了親屬關系稱謂認知程度調(diào)查。結果發(fā)現(xiàn)75%年輕人表示“難認親戚”是普遍現(xiàn)象。
調(diào)查中,記者發(fā)現(xiàn)排在“最難認親戚”前三位的有,大家庭中的新媳婦、爸媽各自的“七大姑八大姨”,以及他們的子女。
“太麻煩了,也不好記?!笔茉L者小劉說,歲數(shù)差不多和他一樣的人,卻讓他管對方叫叔叔,他真是不好意思啟齒,還怎么一起“玩耍”了?
“稱呼能不能簡單一點,不好記??!”小何是一名90后,他說,他生活在城市,回到老家后不自覺地會用“叔叔、嬸嬸”代替親戚原本的稱謂,尤其是對一些不熟悉的家族中的長輩,“現(xiàn)在的年輕人都覺得太麻煩了,很少有人仔細論資排輩,爸媽也沒覺得有什么不妥?!?br />
此外,只有25%的年輕人表示,自己從小在農(nóng)村長大,這種輩分稱呼很簡單,過年也不會遇到尷尬,是一件順手拈來的事兒。
【原因】
“家庭圈”縮小 親情淡了不少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口流動很快,許多人從農(nóng)村搬到城市,尤其是在城市工作、上學的年輕人,短短幾年的時間,就會對家族輩分之間的關系生疏?!霸谵r(nóng)村,鄰里鄉(xiāng)親都是靠平時互相走動出來的,平時沒事就會到誰家串門,一來二去不僅促進了感情也能讓彼此關系明晰。”小張說,他從小在農(nóng)村長大,農(nóng)村都是平房,出來進去很方便,幾家親屬住在一個大院子里,早上起來要搶廁所上,做飯誰家沒有柴火了就去別人家取點,逢年過節(jié)大家在一起貼對聯(lián),半夜吃餃子大家都互相嘗嘗,過去這種熱鬧的感覺如今都沒有了。
采訪中,柳女士說,現(xiàn)在時代變了,一家一個孩子,一代獨生子女兄弟姐妹越來越少,晚輩中自然沒了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二代獨生子女也少了叔叔、舅舅、姑媽、舅媽?!凹彝シ懂犜絹碓叫。瑑煽谌宋ㄒ坏闹行氖呛⒆?,孩子的依靠無非也是父母?!绷空f,生活在城市里,少了閑暇來往、走動,有些親戚難免要生疏了,因此見面不知道該稱呼什么,也實屬正常的事兒。
【弊端】
家風、家訓正被人們所淡化
“宗親關系”乃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傳統(tǒng)文化中對親戚稱謂是非常分明的。然而,如今城市化的發(fā)展,導致許多年輕人離開家鄉(xiāng)來到大城市生活,宗親血脈的維系關系網(wǎng)迅速疏離,讓親情關系也彼此疏遠。
民俗專家、吉林省民俗學會理事長施立學表示,這種現(xiàn)象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但根本問題卻是讓家族的家風、家訓逐漸消失,這一點是可悲的?!凹易迨巧鐣募毎?,更是人類社會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貫堅持傳統(tǒng)美德,包括重視親情以及親情教育和感恩教育,這樣會避免人們只在春節(jié)期間回家探親的尷尬?!笔┝W說,如果沒了親情,那么再大的家族,家風、家訓也會隨著時間和感情的淡化而逐漸消失,甚至失傳。長輩疏于親情教育與情感溝通,會直接影響到下一代間的溝通。
施立學表示,面對分辨不清的親戚關系,有些大家庭又重新拿出了自己的家譜,作為分清“宗親關系”的最后法寶。但對于90%的家族來說,這種家譜式的情感溝通顯得相當匱乏。如今,網(wǎng)絡上流行的親戚圖譜其實就相當于一個小家譜,讓人能在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建議】
與親屬溝通未必一定要等逢年過節(jié)
親戚關系要維護好,也需要人們用心去對待。對此,施立學建議廣大市民,要多與親戚溝通,多串門走動,未必要趕上過節(jié)時溝通,平常多打打電話,周末休息聚在一起嘮嘮嗑、多交流。
“父母長輩也要隨時與親戚互動,這樣才不會導致年輕人與其他親戚關系淡漠。”施立學表示,雖然現(xiàn)在獨生子女較多,要讓年輕人對親屬、親情關系重新認識起來,長輩的引導作用最重要,應該多創(chuàng)造一些讓年輕人與親戚接觸的機會,讓大家彼此在一起溝通、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