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墻體廣告制作 偶爾放晴了兩天,惱人的梅雨又要卷土重來了。記者昨日從上海中心氣象臺了解到,今夜起申城將有明顯降水,而在短期內(nèi)還毫無出梅跡象,這意味著申城下周出梅的希望很小。如果真是如此,那么申城今年出梅將會鐵定晚于常年7月10日的標準。
出梅還暫無希望
前兩天,申城梅雨暫歇,被淅淅瀝瀝雨水纏繞許久的城市總算有了難得的喘息機會,乘著云散日出,不少市民也趕緊拿出家中的衣物進行晾曬,一掃家中的濕氣。
自從6月1日入汛以來,上海便不斷受到雨水反復侵襲,徐家匯站6月的雨量居然達到了382.1毫米,相對于常年該月平均不到200毫米的數(shù)值而言,明顯偏高許多。事實上,這一雨量已經(jīng)創(chuàng)下了2000年以來同期之最。
雨水停了,是否預示著申城會要出梅了呢?遺憾的是,從目前預報來看,短期內(nèi)還尚無出梅跡象。氣象專家告訴記者,梅雨帶還處于申城南面,副熱帶高壓也在海上較遠處。周日夜里開始,受江淮氣旋東移影響,本市會有一次明顯降水。下周一、周二本市都將在雨水中度過。
氣象資料顯示,上海常年平均入梅日為6月17日,平均出梅日在7月10日,梅雨期平均23天。而今年入梅為6月15日,略早于常年,而如果下周本市出梅無望,則出梅時間也極有可能晚于常年。不過,和歷史上的“晚梅”相比,今年還是“小巫見大巫”。據(jù)了解,上海每年的梅雨長度相差很大,有的年份是空梅,有的年份梅雨期會很長,上海自有氣象記錄以來,最長梅雨期是1954年的58天,當年本市曾于8月20日才告出梅,創(chuàng)下的記錄至今仍未打破。
小暑后不會馬上有高溫
今年梅雨期間,盡管悶熱上海還尚未出現(xiàn)35℃以上的天氣,這也讓不少市民有些疑惑,莫非今年是“冷黃梅”?
據(jù)了解,“冷黃梅”在申城并不罕見。去年梅雨期間上海市平均氣溫約24℃,較常年偏低約2℃,期間無35℃以上的高溫天氣,“冷黃梅”特征明顯。不過,氣象專家告訴記者,本市今年6月平均氣溫與常年相比較為接近,因此“冷黃梅”一說并不成立。
而7月7日,申城將會迎來24節(jié)氣中的“小暑”,這通常標志盛夏時節(jié)正式登場,往往會有連續(xù)高溫出現(xiàn)。不過,從目前來看,氣象預報認為,小暑后申城氣溫雖然有所升高,但最高氣溫也就在29℃左右,距離35℃的高溫線尚有距離,估計基本不會出現(xiàn)高溫天。
此外,小暑過后,今年的7月13日申城將進入三伏天。由于今年的中伏有20天,整個三伏天長達40天,比去年多了10天,但專家認為,伏天長短和夏季高溫情況并無關聯(lián)性。據(jù)氣象資料顯示,2009年的伏天就有40天,但申城在中伏和末伏都沒有出現(xiàn)高溫日,1999年的伏天也有40天,但整個三伏天沒有出現(xiàn)一個高溫日。
三臺風暫對滬無影響
近期,隨著大氣環(huán)流的調(diào)整,西北太平洋洋面上非常熱鬧,繼“燦鴻”、“蓮花”之后,今年第11號臺風“浪卡”也于昨日凌晨生成,這也是今年以來西北太平洋上第一次出現(xiàn)三個臺風共存的局面。
總體來看,“蓮花”未來發(fā)展有限,但距離我國最近,將有望成為三個臺風中最早影響我國的臺風。據(jù)中央氣象臺預計,“蓮花”5日白天登陸菲律賓呂宋島東北部,5日夜間到6日白天進入巴士海峽,屆時我國東部海域?qū)⒂忻黠@風雨。
第9號臺風“燦鴻”生成早,發(fā)展形勢最為有利,但遭遇中心重組,導致強度暫時減弱回熱帶風暴級別。預計未來24小時之內(nèi)“燦鴻”強度變化不大,完成中心重組后強度將再次加強,并于9日前后加強至超強臺風級,并進入東海東部海域,逐漸向我國東部沿??拷?。臺風家族的新成員“浪卡”由于其生成點遠離我國,未來對我國無影響。
進入7月后,臺風無論是強度還是數(shù)量,較上半年都有一個明顯的跳躍。據(jù)1981年-2010年間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7月份生成的臺風共有112個,平均每年生成3.73個,是一年中臺風生成數(shù)量第三多的月份,而在7月上旬生成的所有臺風當中,登陸我國的臺風達到了17個,比例達到了63%。
氣象專家指出,雖然三臺風共存,導致臺風預報也變得異常復雜。不過對于上海來說,由于臺風距離尚遠,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目前暫無影響,正在嚴密監(jiān)測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