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圍墻廣告 梅雨尚未離開,臺風已經(jīng)蠢蠢欲動。隨著臺風“蓮花”和“燦鴻”相繼靠近我國,申城本周仍是陰雨頻繁,預計將迎來兩波明顯降水。今明兩天和上周末一樣涼,周三起將有顯著回溫,本周后期最高溫度可能再沖回30℃。
上周末,很多市民的第一感覺是“冷”,7月已到,居然還被凍得穿襪子、蓋被子,不穿外套的話起碼也得換件長袖……昨天,上海最高氣溫僅在22-24℃,徐家匯站23.1℃。今明兩天,申城陰有陣雨或雷雨,氣溫與昨天相仿,在20-24℃之間,繼續(xù)“冷颼颼”。
此時,西北太平洋上正同時活躍著三個臺風。6月30日今年第9號臺風“燦鴻”生成,7月2日第10號臺風“蓮花”生成,7月4日第11號臺風“浪卡”生成,這是今年以來西北太平洋上第一次三個臺風同時存在,網(wǎng)友戲稱:臺風“三缺一”,快能湊一桌麻將了。中央氣象臺臺海中心高級工程師董林稱,最近臺風會組團而來,是因為到了7月前后,副高逐漸東退,高壓脊線向北發(fā)展,輻合帶和季風都開始活躍起來,給臺風生成創(chuàng)造了非常有利條件。
據(jù)悉,今明這次大雨天氣過程,就是由最先接近我國的今年第10號臺風“蓮花”和梅雨帶北抬共同影響。降水主要集中在明天,最大小時雨量預計在20-30毫米。周三到周四,本市降水趨于減弱,以短時陣雨為主。周五前后,隨著今年第9號臺風“燦鴻”的接近,受其外圍影響,申城可能還將迎來一次明顯風雨天氣過程。第11號臺風“浪卡”未來5天則對我國海域無影響。
不過,由于受雙臺風相互作用等影響,“蓮花”和“燦鴻”未來或將發(fā)生“藤原效應”,強度和路徑都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尤其“蓮花”的變數(shù)較大。
◎名詞解釋
藤原效應,是指兩個距離不遠的水旋渦或大氣旋渦(例如熱帶氣旋),因為渦度、質量及相對位置的不同,而互相影響的狀態(tài),這一效應是由日本氣象學家藤原博士于1923年在水流實驗中首先發(fā)現(xiàn)的。
熱帶氣旋之間的藤原效應俗稱“雙臺效應”,根據(jù)藤原效應,兩個臺風靠近后會受到彼此風場影響,呈氣旋式互繞。然而,由于實際大氣的大尺度背景風場,遠比單純雙臺風交互作用時復雜,因此兩個臺風除了互繞外,還可能產(chǎn)生合并、分離、拉伸等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