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刷墻廣告 9歲失去右眼,21歲秘密入黨,35歲走進大漠,60歲戰(zhàn)勝癌癥,69歲當選院士,82歲再披戎裝……中國工程院院士、總裝備部駐疆某基地研究員、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喬登江于今年5月8日在上海病逝,享年87歲。他那傳奇的一生,為新一代革命軍人立起了道德標桿。
冒生命危險獲得爆炸靶心數據
1963年3月,時任江蘇師范學院物理系副主任的喬登江接到來自北京的一紙神秘調令,35歲的喬登江到了北京才知道自己成了全國24位赴“死亡之?!绷_布泊、為建立新中國核試驗基地研究所和首次核試驗作準備的專家之一。自此,喬登江便深深扎根戈壁灘,在荒無人煙的天山南麓一干就是近30年。
在荒涼的戈壁灘,喬登江先后參加過20余次核試驗,為獲得爆炸靶心的實驗數據,多次不顧放射性物質的污染深入到有生命危險的地域。從我國第一次原子彈空投實驗、第一次導彈核試驗到第一次氫彈爆炸,喬登江都參與其中,成為了我國參加核試驗次數最多的科學家,也創(chuàng)作了我國核技術領域第一部專著《核爆炸物理概論》。與他共事多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呂敏說:“理論上突破是技術上攻關的前提,在基地里,喬登江在一些領域一直起著關鍵作用。”
1978年,時年50歲的喬登江在國防科研領域已算功成名就,可選擇轉業(yè)回上海。有很多人想方設法離開戈壁灘,喬登江卻做出了繼續(xù)扎根大西北的抉擇。在上世紀40年代末剛入黨時,喬登江就曾立下過這樣的誓言:“我要把一點一滴的知識都無條件獻給黨的事業(yè),做一個真正的對社會有貢獻的共產黨人!”
離休后義務從事科研
然而,就在事業(yè)如日中天之際,死神卻悄悄向他逼近。1988年4月,在一次例行體檢中,時任基地科技委副主任的喬登江被查出患有腎癌。臨上手術臺前,喬登江一再向醫(yī)生確認:“今后我還能工作嗎?”
手術后,喬登江被摘除了一枚腎,身體條件大不如前,且吃藥、化療引起的不良反應讓他長期處于昏昏沉沉的狀態(tài)。1988年底,因身體原因,組織決定讓他退出現役。宣布命令那天,喬登江熱淚盈眶:“病情不要緊,待遇不要緊,我擔心今后沒機會繼續(xù)工作了?!?br />
離休之后的喬登江經短暫調養(yǎng),以科研“義工”的身份重返工作崗位,不計報酬地在戈壁中繼續(xù)他的研究。每次出行,喬登江的行李箱中有一半都裝著維系生命的藥物。面對病魔,喬登江不但沒有退縮,反而更加活躍:每年外出學術交流、技術指導和科研攻關5個月以上;出版《電子元器件電磁脈沖效應手冊》等5部250多萬字的學術專著;完成7個國防科研項目;獲得9項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獎……1997年,在離休9年之后,喬登江高票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我軍第一位當選院士的離休干部。當大家紛紛來電慶賀時,他卻說:“院士不是光環(huán),而是讓我有了持續(xù)工作的理由?!?br />
奮斗終身只為黨的事業(yè)
1999年,喬登江被華東師范大學聘為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電磁輻射的研究。2010年12月,82歲的喬登江被中央軍委授予文職特級、專業(yè)技術一級。時隔20年再披戎裝,喬登江十分激動:“我的時間所剩無幾了,要一分為三:只有一份能留給自己休息,另外兩份要繼續(xù)從事國防科研和培養(yǎng)接班人?!?br />
16年來,喬登江克服病痛,每周都去華師大指導課題,他先后指導了10余名軍地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如今他們大都已成各自領域的學科帶頭人。喬登江還謝絕了學校提出的各種院士福利,每月千余元補貼也用來救濟家庭困難的學生。2013年5月,他從個人積蓄中拿出50萬元設立“登高獎助學金”,專項資助物理學系品學兼優(yōu)和經濟暫時困難的學生。
“人過八十尚能飯,愿為國防獻終生”,這是2011年11月喬登江當選總裝備部“踐行核心價值觀模范”后寫下的一句話。
喬登江先后獲21項國家和部委級獎,被中央軍委授予“勝利榮譽勛章”,被表彰為全國先進離休干部,榮獲全國“光華工程科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