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墻體廣告 迎迎的家在惠安縣紫山鎮(zhèn)赤土村,一棟簡陋的平房。迎迎出生時因難產(chǎn)落下腦癱,從小便肢體發(fā)育遲緩。隨著年齡增長,病情日趨加重。半個月前,家人帶她到醫(yī)院檢查,才發(fā)現(xiàn)由于長時間單腳支撐行走,加上經(jīng)常摔倒,迎迎的骨盆關節(jié)已經(jīng)移位,腿部神經(jīng)受壓迫,引發(fā)腿部發(fā)炎。醫(yī)生說,再不治療,以后下半身可能都會癱。
迎迎的爸爸在外打工,很少回家,也不寄錢回來,全家的生活就靠媽媽陳秀娥打工。醫(yī)生建議康復治療,迎迎只好休學,陳秀娥也停了工,帶著小孩子來往醫(yī)院奔波。病是看上了,原本拮據(jù)的家庭,卻一下子失去經(jīng)濟來源,隨之而來的漫長的康復過程,以及高昂的醫(yī)療費用,擺在這個已經(jīng)負債累累的家面前,顯得更加難堪。
奶奶陪讀3年 心疼迎迎上不了體育課
惠安縣紫山中心小學3年級3班,有一個特殊的“小學生”——61歲的陳阿珍,迎迎的奶奶。
3年前,因為迎迎沒法正常走路,擔心孫女摔著,陳阿珍就在教室窗外等著。后來,這一幕被班主任劉老師看到,并報告了校長。商量之后,迎迎課桌邊就多了一個奶奶的專座。
只字不識的陳阿珍,58歲時,算是上了學。每天早上6點多起來,煮了早飯,給迎迎洗漱、穿衣服,喂她吃完飯,自己再扒幾口,收拾好,再把孫女背到大路上,然后騎著三輪車載著迎迎,兩個人一起上學。到了校門口,她把車子停下鎖好,左手挽著十來斤重的書包,再背著孫女,一起到教室。
迎迎上課,一半的時間要站著。因為手臂無法正常彎曲,必須要站著才能寫字。而因為站著看不到本子上的字,她就側(cè)著腰身彎下頭,盡量讓臉部貼近桌面,看清字體。這樣別扭的姿勢,堅持了三年,她早已習慣。
最讓她不習慣的,是從來沒法上一節(jié)體育課。“她喜歡跟孩子們玩在一起”,陳阿珍說,迎迎學習成績不錯,又愛笑,所以在班里人緣很好,雖然說身體有些殘疾,但是同學們也很喜歡跟她玩。
只是,每到體育課,迎迎就只能留在教室。那是陳阿珍最心疼的時刻,所有同學都離開了,空蕩蕩的班級,只剩下婆孫兩個人守著,外面的玩鬧聲四起,迎迎就彎曲著身體,趴在窗戶邊上看著,陳阿珍在身后看著,說不出話來。
迎迎笑起來很好看,墻壁上都是她獲得的獎狀
病情加重 10歲的她說不想活了
放學回了家,媳婦出門打工時,陳阿珍一個人,常常忙不過來。
“還要喂雞鴨,還要忙田里的活”,陳阿珍把迎迎放在家里,吩咐她做作業(yè),迎迎也很乖,只是偶爾調(diào)皮,會起來走走。只是好幾次回到家,陳阿珍看到小孫女在地上爬,心里說不出的酸澀。
婆孫倆住一起,臨睡前她就給迎迎按摩十分鐘,捏捏大腿小腿,活活血,然后就是關節(jié)的屈伸,把關節(jié)活動開,最后抻抻手指頭。“她有時候看電視,還是會跟著搖頭晃腦”,陳阿珍笑著說,這證明迎迎這根“運動神經(jīng)”還在,仍有希望治好。陳阿珍希望,會有奇跡發(fā)生,孫女有一天就好了。
可在半個月前,迎迎的腿卻疼得厲害,送到醫(yī)院檢查,原來是今年病情加重又頻繁摔倒,造成骨盆移位,腿部神經(jīng)受壓迫導致發(fā)炎了。
檢查回來后,迎迎休學了。有一天她蹲在家門口的石檻上,淡淡地說了句,“阿嬤,我不想做人了(閩南語,意為‘奶奶,我不想活了’)”,讓61歲的陳阿珍的心揪了一下。
2天近4萬捐款 康復治療還差不少
“醫(yī)生說,再不治療,以后下半身可能都會癱”,媽媽陳秀娥哭著說,當今之計,就是立即進行康復治療。
陳秀娥找到劉老師,告訴她迎迎的病情。劉老師苦勸陳秀娥帶迎迎治療,又寫了封倡議書,發(fā)布到網(wǎng)上。
28日晚,惠安紫山派出所民警小郭,看到了這份倡議書。“當時看完了,突然有種說不出來的心酸”,小郭說,他打聽到陳秀娥的電話,連夜來到她家了解情況。當晚回到派出所后,就拿出手機,將迎迎的情況寫成文章,通過微信公眾號“平安紫山”發(fā)布。
結果,2天時間里,不斷有捐款。截至昨晚7時,已經(jīng)將近4萬元。陳秀娥說,她準備帶著迎迎去泉州正骨醫(yī)院進一步治療。
只是康復治療一天要140元,得持續(xù)2年以上,而后動手術,再康復,耗時漫長,費用至少20萬,“家里還欠著十幾萬,都不知道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