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墻體廣告北流中學一間塵封了20年的危房圖書館,居然保藏有百余年前的古籍8000余冊,觸及的內(nèi)容有文學、前史等品種。因為數(shù)量巨大,經(jīng)北流市博物館歷時半年多的搶救性維護,至今尚未能分類結束。
據(jù)北流市博物館陳榮海館長介紹,
廣西墻體廣告這里的古本總數(shù)有8000余冊,是該館上一年8月份搜集回來的。2013年10月,他聽到北流中學的教師說,校園里的危舊圖書樓里有一批被蟲蛀爛的舊書。陳榮海當即去檢查,隨后又邀請了自治區(qū)保藏和文物考古的專家兩次到現(xiàn)場檢查,他們均以為這批百年古本有保藏價值。2014年8月份,博物館工作人員清理了一個星期,才淘出了如今的8000余冊古本。不過這些古本被蟲蛀得厲害,博物館又做了除塵、消毒等搶救性維護工作。
北流中學的圖書樓中,為何能保留那么多的古籍呢?4月8日上午,記者趕往該校。北流中學總務處主任呂振海介紹說,該圖書樓建于上世紀30時代,因成了危房,現(xiàn)已被關閉20年。至于里邊藏書狀況,因為缺少文字記載,我們都不太了解。記者在這些古籍上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蓋有“北流縣立中校園”的印章。從北流中校園長趙良供給的《北流中學史略》上,記者發(fā)現(xiàn)北流中學的前身,即是“北流縣立中校園”,1913年建校。這個校名,只在1913年至1928年、1939年至1953年兩個時段使用過。從藏書品種繁復的特點來看,在第二個時段保藏的可能性更大。
記者隨機抽取了部分古籍的書名進行查找,發(fā)現(xiàn)這些清朝期間刊印的版別,在拍賣商場賣價不低:清朝光緒年間活字本《楊忠愍公全集》,起拍價為6000元;光緒年間的刻字本《宋王忠文公集》成交價為5500元。《水心文集》時代更為長遠,如是明末刻本,商場拍賣成交價高達1.3萬多元。在北流市博物館保藏的很多古籍中,不少古籍的書名乃至難以經(jīng)過網(wǎng)絡查找到。
與經(jīng)濟價值比較,這批古籍更主要的是文明價值。很多的傳記等文獻是研討中國的前史文明的主要史料。在這批古籍中,記者就發(fā)現(xiàn)了晚晴重臣翁同龢寫的《翁文恭公日記》。這個版別疑是民國時期刊印。作為中國近代史上聞名的日記之一,它記載了從清朝咸豐八年至光緒三十年共46年的主要前史。
陳榮海館長也以為,這些古籍文獻價值很主要,但關鍵是要讓全社會都能共享。本年1月份,北流市博物館網(wǎng)站已正式敞開。在整理結束后,他們將把這批古籍的書目進行發(fā)布,有條件的話將考慮制造電子版,供我們閱覽賞識。
來源于:新美
墻體廣告公司:http://teknodr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