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投面積:
電話:
洽談電話
400-6060-805
預投面積:
電話:
走進藏匿在喧囂鬧市之中的古城墻南側(cè),一條數(shù)百米長的米倉巷,猶如穿越歷史的時光隧道:包公井、豐濟倉(糧倉)、清末古民居、百年自梳女齋堂 這些年代久遠的歷史人物和古建筑物,彰顯著這里的歷史底蘊和文化氛圍。
米倉巷起源于包拯修建的豐濟倉
據(jù)史料記載,米倉巷的起源與包拯當時在此地修建豐濟糧倉有關。宋朝康定元年(1040),包拯到端州任知州。他在任職期間,組織民眾筑起土城墻。
包拯率端州民眾興修水利,取水打井,并修建州衙、星巖書院等,還在距離州衙幾百米的高地上,組織人力修建豐濟倉(糧倉),積儲糧食備荒備戰(zhàn),慢慢地附近形成了一條街巷,久而久之人們就將它稱之米倉巷。
南宋祥興年間(1278 1279年),豐濟倉和高要縣署、縣學宮毀于戰(zhàn)火。元代初年,當時的官府在豐濟倉原址修建廣濟倉。明宣德十年(1435年),廣濟倉恢復豐濟倉名。
康熙年間,為方便運糧,官府將豐濟倉遷往城南門內(nèi),豐濟倉(糧倉)改駐后營守備,從此不再作儲備糧食之用,但從此留下 米倉巷 的巷名。
米倉巷3號大院附近,就是豐濟倉的遺址,當年的糧倉如今變成了高樓林立的住宅區(qū)。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lián)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