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yù)投面積:
電話:
洽談電話
400-6060-805
預(yù)投面積:
電話:
合同面積:450平方米
公司創(chuàng)始團隊具有17年墻體廣告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公司具有設(shè)
制作期限:10天
合同面積:12500平方米
2019年6月我方接到武漢歐尼特斯廣告有限公司委托,在貴
制作期限:1個月
合同面積:23000平方米
汽車,即本身具有動力得以驅(qū)動,不須依軌道或電力架設(shè)
制作期限:1個月
合同面積:7700平方米
2017年8月我公司接受大華安防委托,分別在安徽、廣東
制作期限:1個月
黎明洞南門上方抗倭名將劉壽山題刻
黎明洞系海陸豐著名的文化遺存,也是唯一與隱逸文化有關(guān)的文化遺存。近日,記者走訪了位于市城區(qū)捷勝鎮(zhèn)石崗村委后面小山崗上的黎明洞。
當?shù)卣畬杳鞫催M行了保護性修繕,新修了水泥臺階、安裝上了感應(yīng)燈,方便游人出入。該洞南北,各有一個約2米高、1米寬的巖扉,成為石洞的天然門戶。北門門額上橫刻“閫外光華”四字,下配一聯(lián)曰:“德仰泰山千古在;名留石洞萬年芳”。洞內(nèi)呈三角形,洞頂至地面距離約為2至4米間,陽光充足,空氣清新,可容數(shù)十人活動,是一個絕妙的天然石室。
抗倭名將的題刻
在黎明洞南門上方,留有明萬歷年間抗倭名將劉松(字壽山)一副石刻對聯(lián),聯(lián)曰:“石洞煙霞古,乾坤歲月長?!睓M批“山海奇觀”。對聯(lián)中間題刻七律《游石山》一首:
石室云深古洞賒,
乾坤今喜到天涯。
濤聲徹夜偕歌呤,
山色騰空結(jié)露霞。
人在壺中春浩蕩,
劍于閫外日光華。
停驂緩步高崗上,
入望滄溟起浪花。
劉壽山何許人也?據(jù)汕尾文化學(xué)者葉良方考證,劉松(約1540~1610年),字壽山,碣石衛(wèi)城軍戶,原籍河南省開封府祥符縣。明洪武二十七年,其始祖劉澤隨花茂都司南下駐防碣石衛(wèi),乃碣石城內(nèi)世襲的軍戶。隆慶年間劉松加入行伍,至萬歷中期歷升為碣石衛(wèi)指揮同知(從三品),誥封懷遠將軍。其子劉國勛繼承祖業(yè),于萬歷四十七年任碣石衛(wèi)指揮使(正三品),父子俱為明碣石衛(wèi)名將。
據(jù)光緒版《惠州府志》和乾隆版《海豐縣志》記載:明嘉靖年間,倭寇侵犯我江、浙、閩、粵等沿海地帶,海豐的長沙、捷勝、大德,陸豐的碣石、甲子、湖東屢遭倭患,時任兩廣都御史劉壽山奉朝廷之命,率軍進駐海豐,繼在海豐收服了海盜花腰蜂之后,又與碣石衛(wèi)總兵官俞大猷,提督侍郎吳桂芳,剿捕守備王詔等發(fā)動了大德港戰(zhàn)役,殲滅倭寇四千多人,史稱“廣東平倭戰(zhàn)役”,劉壽山被獲誥封“懷遠將軍”(官秩從三品)。
劉壽山是一名儒將,能詩能書。他除了在黎明洞留下題刻詩、聯(lián)外,還在海豐海城大云嶺幾希山洞題“幾?!币辉~一聯(lián)一詩。嘉靖四十年(1561年),劉壽山與海豐知縣劉源主持重修海豐紅場側(cè)劉氏家塾時,親自為劉氏家塾大門題上“劉氏家塾”四字,筆力蒼勁有力。
劉壽山卒于明萬歷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葬于海豐黃羌雙圳老祖坑山坡上,在2010年3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入列不可移動文物名單,并被廣東省文化廳載入《廣東文化遺產(chǎn)——古墓葬卷》。值得一提的是,去年5月間,海豐青年水庫因旱情露出庫底,驚現(xiàn)劉國勛將軍墓。劉氏父子名將的事跡再度引發(fā)人們的關(guān)注。
廖天佐與黎明洞
黎明洞本名“石厝洞”,它的得名與一位叫廖天佐的隱士息息相關(guān)。
隱逸文化,以簡單樸素及內(nèi)心平和為追求目標,不尋求認同為“隱”,自得其樂為“逸”。按照南懷瑾的說法,隱士并非不問世事,而是以另一種方式曲折地表達家國情懷。據(jù)葉良方考證,廖天佐生于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卒于清康熙初年。原籍海豐縣石帆都(今陸豐市甲子鎮(zhèn)),幼年隨父經(jīng)商定居于捷勝所城。廖天佐自幼聰穎,十余歲即考取秀才。明末科場黑暗,他幾次參加鄉(xiāng)試,都因拒絕考官索賄而不第,遂絕意功名,隱居捷勝南郊石厝洞,號一窯天居士,日與捷勝所城的文人雅士,縱情山水,吟詩論政。明滅之后,廖天佐因心存明室,將石厝洞命名為“黎明洞”。
廖天佐隱居黎明洞后,留下不少摩巖石刻。攀上南門一側(cè)的石階,在洞頂一塊平坦的巨石上,留存他的一副石刻棋盤,除了“世事如棋局局新”的寓意之外,大約也是他消磨隱居寂寞的一種手段。在棋盤西面約4米高的石壁上,刻著廖天佐一首缺字詩作:“水盡山窮處,天空雪囗時。桴因觀海泛,酒囗傲游赍。留石非供囗,臨題若寄思。圣明余暇日,悠哉和《毛詩》?!甭犝f詩作披露以后,填字者眾多,但似乎都沒有得到普遍認可。
清初,為隔絕東南沿海人民支援鄭成功的抗清活動,清廷于順治十八年(1661年)和康熙三年(1664年),兩次頒布“遷海令”,敕令廣東等4省沿海居民內(nèi)遷30里,并盡燒民屋和船只,不準片帆出海,凡越界者就地處決。一時間,沿海居民流離失所,餓殍遍野。廖天佐同樣被逼離開黎明洞,攜眷遷到海城,再轉(zhuǎn)投潮州親戚處謀生。
時陸豐大安石寨進士黃易曾越級上奏《奏開界疏》,其雄文今見乾隆版《陸豐縣志》。在時任兩廣總督周有德、廣東巡撫王來任的“血疏上陳”力爭下,康熙八年(1669年)終于頒旨廢除“遷海令”,廖天佐也在當年年底回到捷勝所城。當時他已近八十高齡,將一路目睹身受的遷界事變的始終寫成《遷圖說》一文,揭露了清廷的罪惡,也為后世留下了一部對粵東沿海遷界情況完整記述的文獻,具有珍貴的史學(xué)研究及文學(xué)欣賞價值。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quán)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lián)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shù)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