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墻體廣告 粽子不只是中國人過端午節(jié)必需吃的食物,更是我們一年到頭都在吃的食物。無論是早餐店還是24小時便利店,我們都能覓到粽子的身影。在中國民間傳說中,吃粽子是為了留念投江而死的詩人屈原。小小的粽子身上,沉淀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古老而彌新。
但在大家的印象中,包粽子是母親輩做的事情。年輕人多曬拌沙拉、煎牛排、做蛋糕,少見有人曬包粽子。隱約間,“包粽子”似乎并不那么時興。但是在
杭州,有一個漂亮的90后江山籍姑娘,在潮王路上開了一家粽子店。今年端午節(jié)前,她每天包1000多個粽子,仍然供不應求,登上本地報紙頭條,成了當之無愧的端午節(jié)網紅。
姑娘大名朱柳青,大家叫她“阿朱”。阿朱的粽子店從年初開到年尾,僅在生意相對而言較為油膩的夏季休息一個月。
圖片
不久前的一個下午,我騎自行車穿過大半個杭城,去看阿朱包粽子。阿朱很漂亮,五官娟秀,皮膚白凈。頭發(fā)編成兩個麻花辮;白上衣、桃紅長裙、帆布鞋、系粗布圍裙,裝扮不落俗套,帶一點波西米亞作風。她通知我,本想端午節(jié)后好好休息幾天,睡個懶覺,沒想到五點不到就有人拍她家的門,只好起床繼續(xù)包粽子。
店里飄著糯米的幽香,阿朱包起粽子來如行云流水,霎時一個。她放的醬肉很大塊。我想買粽子,阿朱媽媽通知我:全賣光了。我見到籃子里還有幾個生粽子,說要買。阿朱媽媽搖頭,不倡議我買,說買回去要高壓鍋壓一壓,不然要煮50分鐘才熟,“很費事的?!倍嗬蠈嵉氖炙嚾税?。
在店里時我留意到阿朱有一只心愛的狗狗?;貋韺懳恼?,一想不曉得狗的名字,打了食品包裝袋上的電話去問,是阿朱姐姐小朱接的電話,由此曉得了更多的故事。
阿朱的粽子店本來屬于小朱的先生,道地
杭州人邵剛。1949年前,邵剛的祖父母在
杭州延安路(當時叫延齡路)開了一家延齡大酒店。1949年后公私合營,公家給邵家布置了兩個正式職工名額,延齡大酒店沒有了。歷經“文革”抄家后,為維持生計,邵家奶奶開端包粽子賣。邵剛從奶奶那里學到了這門手藝,從1999年開端專攻粽子。2003年前,他有兩個粽子廠、6家門店,當時
杭州大多數賓館茶樓供給的迷你小粽子均是他出品的。2003年“非典”,很多賓館和茶樓生意不好,資金無法收回,他的粽子廠倒閉了?!胺堑洹焙笏麖念^開端,包粽子手藝精深,到往常已具有6家門店。而阿朱是他愛人小朱最小的妹妹,幫姐姐姐夫包粽子已有多年。見小妹多年如一日專注包粽子,錦上添花,姐姐姐夫遂把這家店給了小妹。他們來投資,收益歸小妹。
小朱通知我,阿朱如今在老家,
手機沒信號,打電話得到縣城打。試著撥了阿朱的電話,想問她正在老家做什么,顯現已關機。江山“娜妮”(
浙江方言,指女兒,女生)在山野間享用著她的把戲年華,同時不忘準備包粽子用的粽葉。她用的粽葉叫箬葉,比蘆葦葉更為寬大,一個粽子一片葉子已足夠。箬葉特別來自她的江山老家,云深不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