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開州區(qū)接壤的“通渝隧道”城口側右方,是該縣雞鳴鄉(xiāng)金巖村通往山上四個協(xié)作社的村道起點。3月初復工以來,這條曾因各種緣由停工二十余次的村道正搶抓時間修建,以造福更多當?shù)厝恕?br> 近日,記者再次來到這條總長11.8公里的公路施工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不少人都盤繞這條路做好了補償疫期損失、恢復并擴展消費的打算。
打工兄弟:
先學技術再包地
村道入口處,為確保平安制止車輛通行,只能沿公路步行往上。
記者走了兩公里多,偶遇下山的伍先友、伍先強兩兄弟。
伍氏兄弟是開州區(qū)滿月鄉(xiāng)人。由于山上有萬余畝的云木香基地,他們經常上山打工,每天每人工錢120元。
50歲的伍先友說,上山一趟四五個小時,山上也沒有小賣部,很多年輕人不習氣,只要像本人這歲數(shù)的才耐得住寂寞在這里打工。
“每回上去都要背一大包東西?!蔽橄葟姄屵^話頭,指指本人背上的編織袋,用騾子馱東西上去,每公斤本錢2.6元,不劃算。
“如今路修通了,不擔憂年輕人上山和你們搶業(yè)務?”記者問。
“山上地廣得很,路修通了開展快,哪里不是打工的時機呢?”伍先強絲毫不擔憂,“我們先把種植技術學到手,到時分包地本人種不是更閑適嗎?”
養(yǎng)豬夫婦:
種養(yǎng)循環(huán)開展
鄉(xiāng)村旅游
山區(qū)天氣多變,很快飄起密集的小雨。
沿山道走了大約半小時后,一間孤單地佇立在半山腰的簡易棚房漸入記者視野,這里住著咸宜鄉(xiāng)青龍村的陳德春、喻秀群夫婦。他們以前在山下開燒石灰的廠。幾年前廠里關停,兩口子就揣摩著找地養(yǎng)豬。
看到金巖村這條路在修建,夫婦倆就準備在村道穿過的青龍村地盤上建環(huán)保豬場,但因路沒通,拉
建材的運費比
建材自身還貴,兩人只得先用木板搭個簡易豬圈。
“我啥都方案好了,就等著路通了?!庇餍闳赫f起了本人的方案:通路后把環(huán)保豬圈修完,再請個懂養(yǎng)殖的師傅幫助指導一段時間。修完豬圈,再在周邊種上李樹、桃樹,完成種養(yǎng)循環(huán)。
“李子、桃子春天開花,夏秋結果,到時分還能夠請游客上山來耍!”暢想將來,喻秀群眼里亮晶晶的。
施工技術員:
爭取早日貫穿毛坯路
雖已是仲春,但海拔1800米的施工現(xiàn)場卻飄起了小雪。
在發(fā)掘機轟鳴聲中,有二三十年山區(qū)修路經歷的技術員羅賢平,正在指揮工人畫鉆眼位置,等天晴后放炮打通最后一截路。
“這條路修建難度大,由于塌方、放假、下雨,前后停了二三十回,最近一次就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復工后,大家都想趁著晴天盡快把這條鄉(xiāng)里的重點工程修通。”羅賢平表示,應該再沖刺十來天就能把毛路坯打通。
藥材種植大戶:
產業(yè)開展更寬廣
記者正在施工現(xiàn)場采訪時,金巖村九社社長沈賢福來
工地看進度。
“這條路我們盼了好多年,隔三差五都要來看!”在山上種了約200畝云木香的沈賢福說,山上有120戶600多人靠種云木香維生。今年云木香行情不錯,但由于疫情沒法拉下山,只能留在地里。如今復工復產了,大家都上山忙著把云木香烘干。
“如今云木香每畝純利潤約有3000元;但算上運費,到手的就只要2500余元?!鄙蛸t福說:“大家都希望路修通后把電烘機運上山。用機器烘出來的云木香質量好,能賣高一點的價!”
除了已在山上包地的村民,通路后的山地還吸收了更多的人準備上山大展拳腳。
“路修通了,消費、生活樣樣閑適!”擔任這條村道施工的本地人陳蕓摩拳擦掌:“我也準備到山上包地種天麻,跟著大家一同開展農業(yè)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