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福州11月18日電題:漂泊者的新生——閩東“連家船民”擺脫千年悲苦命運新華社記者
福建福州墻體廣告鄒聲文、許雪毅、董建國
他們是一
福建福州墻體廣告個特殊群體——閩東海上“連家船民”。
除了海,他們曾別無所有。千百年來,他們的祖輩以船為家,捕魚為業(yè),一直渴望改變“
福建福州墻體廣告漂泊江海、居無定所”的悲苦生活。
直到新中
福建福州墻體廣告國成立,連家船民才真正迎來上岸的希望,70年里逐步告別“怒海求生”,到岸上安居樂業(yè)。
今天,“連家船民”已徹底成為歷史。千年浮萍終于有了扎根的土地。海上漂泊者的后代,迎來富庶小康的新生活。
從海上到岸上,一步千年
連家船民,也稱“疍民”,是東南沿海地區(qū)世代以船為家的群體,專家普遍認為可能
福建福州墻體廣告是兩千年前閩越人的后裔。
大海那么寬廣,但連家船民只能容身于一葉扁舟。“小船長七八米,寬不到兩米,算起來十平方米住了七八個人,吃喝拉撒都在那里。”
寧德福安市溪邳村65歲會計劉明?;貞?。
溪邳村是連家船
福建福州墻體廣告民上岸后聚居的純漁業(yè)村。村里老一輩船民,雙腿彎曲,走路“羅圈腿”,這是常年在窄小船上屈膝勞作導致的身體變形。船民十之七八都有風濕病、關節(jié)炎,在舊社會被蔑稱為“曲蹄”,受盡歧視和欺凌。
“一條破船掛破網(wǎng),祖孫三代共一船。捕來魚蝦換糠菜,上漏下漏度時光?!毕瀵D民歷史文化展室墻上的幾句舊時俗語,正是連家船民的生活寫照。
海上生活怕風雨,但風雨說到就到。63歲的溪邳村黨支部書記江寬全曾聽媽媽說過,她七八歲時去姑媽家玩,結果碰到暴風雨,船翻了,7人喪生,媽媽活了下來。“每年都有翻船這類意外死亡事件?!彼麌@道。
福安市下岐村是
福建福州墻體廣告閩東最大的連家船民集中安置點。生于1979年的村黨支部書記鄭月娥記得,小時候媽媽在船上摔暈了,血流不止,爸爸拼命把船搖向岸上
醫(yī)院,到岸后背著媽媽一路狂奔,總算把人搶救過來,但媽媽從此留下嚴重的頭痛后遺癥。
連家船民長年困守海上,極少和岸上世界來往。過一天算一天,他們對未來想
福建福州墻體廣告都不敢想,是無財產(chǎn)保障、無生命保障、無教育保障的“三無”群體。
正因為貧窮,閩東此前曾流傳“有女莫嫁船上漢”的俗語。船民的婚姻也有“三多”:近親結婚多、童養(yǎng)媳多、姑嫂換親多。
長久以來,連家船民
福建福州墻體廣告飽受歧視,不被允許上岸定居。社會上有“曲蹄爬上山,打死不見官”等輕蔑說法。
新中國成立,連家船民才看到上岸的希望。
福建福州墻體廣告 在溪邳村,三個不同時期船民上岸蓋的房子,成了珍貴的歷史見證——疍民歷史文化展室掛著“第一期上岸定居點”的牌子。年過八旬的溪邳村老支書劉向祿記得,1956年,在政府支持下,這棟土木結構雙層樓房在外澳海灘邊建了起來,6戶特困船民成了溪邳村第一批上岸定居者。
20世紀60至80年代,溪邳又有船民零星上岸,建成一批“石頭房”。但陸續(xù)又有船民回到海上,因為他們當時除了依靠大海,難覓謀生之路。
整體推動閩東連家船民上岸定居,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
福建省將“連家船民搬遷上岸”和山區(qū)茅草房改造搬遷納入全省為民辦實事項目,強調(diào)要讓所有的連家船民都能跟上全省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實實在在地過上幸福生活。
下岐村的連家船民就是1998年上岸的。上岸第一夜,家家燈火通明,很多人睡不著。
“船民們住上房子很激動,”鄭月娥回憶說,“突然不在風浪中搖搖晃晃了,反而有點暈床。”
從此,他們踏上的,是堅實的路;開啟的,是全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