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段向游客趣味講解“鷺島”來源的小視頻,義工莊元(化名)意外地火了,視頻內(nèi)容引發(fā)市民熱烈討論。日前,針對視頻中的一些說法,本報記者請教多位
廈門文史專家,為大家釋疑解惑(詳見《海
福建廈門墻體廣告西晨報》10月9日A3)。
事實上,熱愛
廈門地方文化、醉心
廈門地方研究、熱心傳播
廈門文化的人還有很多。有的如莊元那樣,用風(fēng)趣的講解讓
廈門歷史文化更接地氣;有的通過二十余年的實地考察與研究,力圖填補
廈門地方史空白;還有的則另辟蹊徑,以美食的角度來描繪
廈門的歷史味道……
廈門地方文化研究后繼有人,一批工作者正在努力講好
廈門故事,傳播文化聲音。
莊元:趣味講
廈門歷史
福建廈門墻體廣告,意外成網(wǎng)紅
黃伊娜 圖
廈門網(wǎng)訊 (海西晨報記者 黃伊娜 林愛玲) “
廈門,就像我心目中的‘女神’。”近日在網(wǎng)上走紅的莊元(化名)告訴晨報記者,做義工、趣味講解都是他向
廈門深情告白的方式。“如果通過
福建廈門墻體廣告我的講解,能讓更多人了解
廈門、愛上
廈門,我會很開心?!鼻f元說。
莊元是
江蘇人,之前長
福建廈門墻體廣告期在北京工作。2015年10月,莊元來到
廈門旅游,從此就與
廈門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當我看到
廈門的車幾乎都會禮讓行人,對
廈門就有了很強烈的好感;我去景點游玩,看到很多義工在服務(wù),就動心了,馬上填了一份報名表,沒想到第二天就收到了被錄取的通知?!鼻f元說,這樣的
廈門,是他心目中的“女神”,是緣分
福建廈門墻體廣告讓他留了下來。
莊元之前就曾擔(dān)任過博物館的義務(wù)講解員,因此,做導(dǎo)覽他是得心應(yīng)手。在做義工的同時,他一直在學(xué)習(xí)、提升。莊元告訴記者,他參加了各種文化課堂、培訓(xùn)交流班,在課上聽專家講解,下課后再去翻翻
福建廈門墻體廣告書。時間一長,他也積累了一肚子的
廈門掌故。
而走紅的講解視頻中關(guān)于
廈門“鷺島”這一稱呼的來源,就是他學(xué)習(xí)、翻閱資料、消化后的見解。
講解視頻在網(wǎng)上
福建廈門墻體廣告傳播后,也出現(xiàn)了一些不贊同他觀點的聲音?!罢f
福建廈門墻體廣告什么的都有,說我信口開河、信口雌黃等等?!睂Υ?,莊元顯得格外“佛系”?!按蠹蚁嗷W(xué)習(xí)、相互促進,也蠻好的。”他說,學(xué)無止境,他也會從批評聲中反思、學(xué)習(xí),不斷提高自己的導(dǎo)覽水平,更好地介紹
廈門的歷史文化,努力讓更多人了解
廈門、愛上
廈門,也希望能夠有更多專業(yè)的書籍資料,讓大家更準確、全面地了解
廈門。S9A11036范世高:22年堅持大題小做、小題大做
廈門網(wǎng)訊 (海西晨報記者 林愛玲) 全套的《
泉州府志》線裝書、
廈門現(xiàn)存最早的地方志《
大同志》點校本、《鷺江志》、《金門志》……上萬冊的藏書中,有近3000冊是以
廈門為主的閩臺地方史志文獻。這是
廈門人文學(xué)者、作家范世高20多年來專注收藏整理地方史志文獻的成果。
范世高1996年來到
廈門,研究
廈門歷史文化22年。“我到
廈門不久,就認識了‘講古仙’范壽春老人、洪卜仁等老文史專家。受他們的影響,我對
廈門地方歷史文化產(chǎn)生濃厚興趣?!彼鄬W(xué)閩南話,到
廈門的第二年,他就熟練掌握了閩南話。在此后的20多年時間里,他幾乎走遍了
廈門的每條海岸線、每個村莊、每個山頭、每條街巷,進行大量田野調(diào)查,并發(fā)表了近百萬字的文化隨筆。
“我總結(jié)了8字心得,那就是‘大題小做、小題大做’。”大題小做,就是要把閩南地方文化作為研究大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切入點,從小處開展研究;而小題大做,指的是把區(qū)域文化研究做深做透,最終延伸到中華文化主題上。
范世高表示,
廈門地方歷史文化研究的氛圍越來越濃厚。這幾年新成立了很多專門從事
廈門地方研究的協(xié)會和群體。范世高還說,以前可以比較輕松地淘到不錯的地方文獻資料,現(xiàn)在較有價值的文獻資料在網(wǎng)上出售就被迅速“搶購”。
不過,范世高也坦言,目前
廈門的地方文化研究總體仍較為薄弱,甚至缺少較完整、系統(tǒng)的“
廈門史”。他希望可以填補這一空白。為此,范世高默默完成大量基礎(chǔ)工作?!跋M缛胀瓿蛇@件有意義的事情,為
廈門城市文化形成盡綿薄之力?!狈妒栏哒f。
許曉春:用“舌尖”記錄城市的活色生香
廈門網(wǎng)訊 (海西晨報記者 林愛玲) 如果說范世高是通過文獻去研究
廈門,兩岸飲食文化研究者、
廈門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許曉春則通過“舌尖”探尋
廈門的歷史。
“小時候
廈門一位爺爺寄來一盒餡餅,是我對
廈門最初也是最深的味道記憶?!痹S曉春笑道。
數(shù)年后,她來到
廈門上大學(xué)?!败囎玉?cè)胨济髂下?,兩邊高大的騎樓和市井味,混合著沙茶面、面線糊和花生湯的香氣,一下子涌了過來。現(xiàn)在想來,這似乎預(yù)示著,此后的日子,我的青春歲月,人生的鮮花與淚水,包括我的筆尖和舌尖,將與這座海濱小城緊緊相連?!痹S曉春告訴記者。
2000年初,她開始撰寫有關(guān)老
廈門、閩南文化的文章。2017年,許曉春有緣與著名文史專家洪卜仁先生共同合作完成三十萬字的《
廈門飲食文化》,全面回溯百年來
廈門飲食文化的流變和名菜、名廚、食俗,發(fā)現(xiàn)有很多閩南的老手藝、老物件甚至食物,有因時事變遷而消弭之虞,不由得多了一種緊迫感和責(zé)任感。
眼下,許曉春正全身心地投入“海絲”主題飲食文化的挖掘與閩臺古早味的推廣中。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作為
廈門市有關(guān)部門、海滄區(qū)、
廈門大學(xué)等的特約作者,參與及主筆一系列“海絲”美食文化主題作品及專著的寫作,對
廈門島內(nèi)島外的人文歷史及商業(yè)老字號進行充分的梳理、考證和撰寫。
“美食是一個地方歷史和人文最活色生香的載體?!痹S曉春感慨,“食味在城市流動,城市在食味中浸潤,只要那份滋味在,城市總能活色生香——只要你懂得它的滋味,你就永遠會遇見它最好的芳華?!? 讀者熱議
是“鷺鳥說”還是“島形說”?這些話題引起了讀者的熱議。
網(wǎng)友@坪:早期的地圖看起來確實像鳥,但我覺得古人的地理空間感較差,所以我不太認可“島形說”。我記得小時候大嶝有很多白鷺。所以,我認為“鷺鳥說”比較靠譜。
網(wǎng)友@福氣又安康:我覺得清朝人繪制的那張地圖越看越像一只鳥,筼筜港把“鳥翼”和“鳥身”分開來,所以我覺得“島形說”有幾分道理。
網(wǎng)友@小魚兒:不能是兩種說法都是正確的嗎?
征集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