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成都鐵路運輸中級法院在阿里拍賣上,掛出坐落
成都市青羊區(qū)寬巷子39號的一處房產,建筑面積10725.61㎡,起拍價為3.7954億元。此房產除臨街商鋪外,均為
成都釣魚臺酒店運用。(紅星新聞8月30日報道)據說,此音訊一出,迅即在
成都朋友圈中引發(fā)重視。這樣的地段、這樣的面積、這樣的
價格,想低沉都難。寬窄巷是全國性的網紅打卡地,僅憑這個名字就養(yǎng)活了不少詩人和作家,更是讓難以計數的人心生“假設我在這兒擁有一間房”的夢想。
資源的稀缺性,當然會引來重視的流量。不過,在220多年前,
成都比這個拍賣更牛的一樁買賣卻顯得很往常,往常得好像一個往常的早上你在街邊小店吃了一碗小面。
一
成都城區(qū),有“
手機通訊一條街”之稱的太升路上,橫貫著忠烈祠街。忠烈祠西街上,有老
成都耳熟能詳的明朝會府遺址,老
成都習稱為會府,在1990年代前后以二手自行車買賣知名,現在這一帶仍有不少二手自行車買賣門面。
會府得名于明朝。從明朝起,這個當地修建起了一座叫“都會府”的宮府建筑,宮內正殿供奉著九龍萬歲牌。每逢朔、望日或國家有慶典時,
成都府縣的文武百官齊聚此地,向皇帝行朝拜大禮,所以叫做都會府,簡稱為會府。清朝時,仍把這兒作為
成都文武官員聚集朝拜皇帝的當地,改名為萬壽宮,但民間還是習稱為會府。此地構成的大街,叫會府街。
民國時,為紀念在辛亥革命及
四川保路運動中獻身的仁人志士,這兒修建了忠烈祠,會府改名為忠烈祠,以“會府”命名的幾條街,全都改名為“忠烈祠×街”,一直連續(xù)到現在。
之所以這么隆重地介紹會府街,是想告知大家,當時這條街所在的地段是非常好的,不說是商業(yè)繁華之地,也是人口聚居所在。
清乾隆六十年(1795),這條街上有一戶姓王的人家,很窮,窮得只剩下一個占地20畝的家了。
20畝?沒錯,真是這樣的。
二
清乾隆六十年十二月初八日,王震選與侄子王家麟在出售工業(yè)的土地契約中寫道:
“茲因家寒,費用不敷,叔侄一再協(xié)商,自請中證說合,甘愿將自置靠會府街右邊坐北向南菜園、旱地前后一段,憑眾踏計二十畝,并地上原修木架草房九間、瓦門樓一座、門窗戶壁、浮沉磚石水井二口,林園果木同時在內(出售)。先盡族戚,后盡鄰佑,無人承買。叔侄請憑中證人等說合,杜賣與馮明萬名下為業(yè)……是日公議,時值價紋銀一千零二十兩整,九七平兌足,書押畫字同時在價內?!? 王震選叔侄出售的這份工業(yè)中,除了菜園、旱地外,還有房子、水井、林園等。綜合起來看,便是一個坐落城市黃金地段的農莊。
20畝是什么概念呢?咱們用大家熟悉的規(guī)范足球場來比較。國際足聯規(guī)則的規(guī)范足球場場地為長105米、寬68米,面積為7140平方米。一畝為666.7平方米,換算下來,一個足球場有10.7畝。
也便是說,王震選叔侄坐落會府街的這個20畝的家,相當于兩個規(guī)范足球場那么大,
成都現在很多小區(qū)的地面面積都沒有這么大。
咱們再來看這份工業(yè)賣了多少錢。1020兩
白銀,換算成人民幣,是多少錢呢?咱們以最能體現社會經濟動態(tài)的大米來比較。
根據吳慧的《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討》,清朝時的1升=1043毫升,1石=104.3升=156.45市斤=78.225公斤。嘉慶初期時,豐年的1石大米
價格大約為2兩銀子,那么,1兩銀子可買到39.1125公斤大米。
現在超市中的散裝大米,咱們按6元/公斤來算,39.1125公斤大米需要234.675元,也便是說,1兩銀子折合為人民幣234.675元。那么,1020兩銀子折合下來,便是239368.5元,是不是很想穿越回去把這份工業(yè)買下來?
且慢,這種換算只是理論上的,乾隆末期、嘉慶初期的
白銀應該還要更值錢一些。但是,不管怎么說,王震選叔侄出售的這份工業(yè),在當時來說,其買賣
價格都屬往常,底子不行能與前述寬巷子的房產拍賣混為一談。
三
在會府街這樣的地段,為什么會呈現多達20畝的“菜園旱地”?
明末清初的比年戰(zhàn)火,讓
成都老城大部分被摧毀,會府周圍大多成了荒地。王震選的先祖應該是清初就定居在會府旁邊,所以才會圈占20畝地作為新家園,并傳給了王震選叔侄。
這樣的情況在當時并不稀有,像王震選叔侄出售工業(yè)這樣的買賣也較常見。
嘉慶五年(1800)六月二十五日,徐立成把坐落
成都城區(qū)小
福建營(巷)的工業(yè)賣給王成鼎弟兄,其工業(yè)包括“菜園地基一段、池塘一個、水井一口、木架草房三間,門窗戶壁、前后左右磚石竹林同時在內”,總價才162兩銀子。
從這些買賣可以看出,中國的農業(yè)社會影響深遠,即使是在220多年前的繁榮城市中,都還保留著農耕社會的傳統(tǒng),即前店后作坊或前店后林園、菜園的格局。
對今人來說,看到這些信息,或許能激起不少有關“假設”的夢想與慨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