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延安墻體廣告 翻越雪山,跨過草地,一路行進,一路交戰(zhàn)。1935年10月19日,中心赤軍終于到達
陜西吳起鎮(zhèn),與陜北赤軍成功會師,完畢了二萬五千里征途。
這一路上的最后一仗名叫“切尾巴”戰(zhàn)爭。10月21日4時半,毛澤東登上吳起鎮(zhèn)西邊的成功山,在一棵杜梨樹下,召開了戰(zhàn)前發(fā)動大會。會后,他告訴警衛(wèi)員,“槍聲劇烈時不要叫我,槍聲零散響時再叫醒我?!彪S后便靠著這棵杜梨樹,酣然入睡。7時,戰(zhàn)斗全面打響,赤軍選用分塊切開、相機圍住的戰(zhàn)術,經過數小時激戰(zhàn),消滅了國民黨第35師一個騎兵團,擊潰國民黨第32、36兩個兵團,切斷了長征中一向甩不掉的“尾巴”。
成功山上的這棵杜梨樹是見證了當年那場戰(zhàn)爭的僅有一抹綠色。吳起革新紀念館原館長呂軍說:“曾經,從山頂向下望,滿是光禿禿的。而如今,滿山的油松、沙棘、山杏、山桃,層林盡染,哪里仍是黃土高坡?”
“山是和尚頭,溝是干丘丘,三年兩端旱,十種九難收”“下一場大雨褪一層皮,發(fā)一場山水滿溝泥”……一句句歌謠道出了吳起曾經的地輿面貌。上世紀90年代,吳起縣水土流失面積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90%以上,變成黃河中上游區(qū)域水土流失最為嚴峻的縣份之一。那時候也發(fā)動老百姓種樹,但粗豪式的開墾、放牧,仍然讓這一片土地“年年造林不見林,歲歲植樹樹無影”。
改變是從1998年開端的。為了再造一個山川俊美的西北區(qū)域,吳起縣首先施行退耕還林和封山禁牧,1999年一次性退耕25度以上坡耕地就到達155.5萬畝。目前,全縣累計完結退耕還林面積244.79萬畝,林草掩蓋率由1998年的19.2%進步到了2015年的72.9%。
“要說退耕還林,吳起縣稱得上是全國榜首縣。如今,生態(tài)環(huán)境好了,水汽霧氣多了,終年不見的狐貍、狍子、野豬之類的野生動物也出現了。每一個生長在黃土地上的人,都能夠感受到這番實實在在的改變?!眳瞧鹂h林業(yè)局局長吳宗凱說:“此外,農人的認識也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曾經任意開墾、隨處放羊、砍樹燒炕的景象非常常見,但如今,隨著天變藍了、山變綠了、水變清了,農人從心里愛惜林木,再沒人愿意毀林了?!?br /> 從“兄妹拓荒”到“兄妹種樹”,如今的吳原因綠色而燦爛。從衛(wèi)星遙感圖上看,吳起縣的縣域清晰可見,在黃土高原上呈現出顯著的綠色。這么的成果歸功于鍥而不舍的精神:十幾年來,這兒的干部始終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維護放在榜首位,從未偏離;十幾年來,這兒的農人一鍬一鏟種下每一棵樹,從未停歇。
退耕還林,得到的不僅是青山綠水,也是金山銀山。本年61歲的李仲幫,2012年從吳岔村搬家到了鐵邊
鄉(xiāng)鎮(zhèn)的新房里。“原來在山里,水、電、路不通不說,整天面朝黃土背朝天,還只能牽強填飽肚子。退耕還林好,如今我家退出的地都種上了林子,這幾年,又種了山桃、山杏等,本年收成好,光山桃就結了2000來斤,能掙五六千元。再加上打工的收入,日子比曾經好太多了。”
把生態(tài)建設與精準扶貧相結合,立異生態(tài)惠民、家庭林場等造林護林新機制,大力開展林業(yè)經濟,將生態(tài)優(yōu)勢轉化為經濟優(yōu)勢,完成生態(tài)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這是吳起縣將來生態(tài)開展的方針。
南溝村黨支部書記閆志雄還有一個身份,是林海有限
公司總經理。2004年,閆志雄承包下周邊鄉(xiāng)民退耕后的土地,建立
公司,雇傭農人,開端了植樹造林的新模式。“村里面年紀大一點的、打工不方便的,都可以來種樹。一人一天栽20株,挖坑、植樹、灑水,不是很難,一天能掙120元。春天栽一次,大約45天擺布的時間,假如成活率沒到達85%,秋天還會再補栽一次?!遍Z志雄說:“經濟林的收益還算不錯,盡管盈余不多,但既維護了生態(tài),又致富了農人,我會一向做下去。”
近20年的退耕還林,在這條綠色的長征路上,吳起將持續(xù)堅定地走下去。
來源于 新美
廣告 http://teknodr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