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墻體廣告 站在
銀川市興慶區(qū)通貴鄉(xiāng)通南村馬孝家的水稻田梗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兩塊稻田雖只一路之隔,長勢卻大相徑庭:一邊纖細嬌嫩,一邊穗沉葉茂。馬孝通知記者,長勢好的是84歲的王成玉老人培育出的玉米稻。
王成玉是
銀川糖廠退休的總農(nóng)藝師,也是享受國務院補貼的專家。
1961年,王成玉在花盆嘗試用枸杞做父本,辣椒做母本,進行雜交實驗,眼看實驗行將成功,文革來了。那個年代,搞科研是“不務正業(yè)”,新品種被當作“怪物”,王成玉因而被檢查、批斗。
2007年,退休賦閑在家的王成玉重拾舊夢,和老伴再次踏上科研“長征”路。
在同行眼中,跨屬、跨綱植物之間的雜交育種是學術界的禁區(qū),嫁接了也活不了,王成玉的研討因而飽嘗質(zhì)疑。
科研經(jīng)費不行,配偶倆就賣掉住宅,搬到女兒家?。粵]有溫棚,他們騰出臥室,在客廳一住即是幾個月;為了處理雜交種子不發(fā)芽疑問,他們用自個的體溫催芽,夜里發(fā)芽罐也不離懷……
寒來暑往,十年如一日,王成玉配偶不僅打破學術界的禁區(qū),實現(xiàn)了跨屬、跨綱植物之間的雜交育種,還成功申請了12項雜交育種國家專利,一些雜交育種得到的新品系具有高產(chǎn)、適應性強、營養(yǎng)價值高級特色,一些品系則交融雜交雙方的長處于一體,具有寬廣的應用前景。
“別看如今籽粒豐滿、莖桿粗大健壯、葉子廣大,最初插秧時不知多少人在看笑話?!瘪R孝說。
插秧時,玉米稻1畝地只用1.5公斤種子,傳統(tǒng)的水稻起碼都要20公斤。1穴只用1株苗,行距30厘米,株距15厘米,大伙都以為馬孝在玩“過家家”。
沒成想玉米稻的分蘗性極強,一株苗均勻分蘗18穗,最高的到達32穗。
繼枸杞西紅柿、枸杞辣椒、大豆向日葵以后,王成玉使用自個首創(chuàng)的“遠緣復式雜交技能”,把玉米“嫁”給水稻,成功結出“玉米稻”。
王成玉通知記者,“玉米稻”采用遠緣雜交技能,用玉米作砧木,與水稻無性雜交,在水稻開花前,將其雄蕊去掉,再用玉米的花粉為其授粉,完結有性雜交,然后培育出此新品系。
“水稻是三碳植物,而玉米是四碳植物,光和效率高,根系興旺,吸收營養(yǎng)能力強,且莖粗葉大,抗病性強。玉米稻承繼了這些長處,一顆種子分蘗20多枝,每枝穗健壯均勻在120粒至150粒,而一般水稻分蘗5枝左右,每穂健壯只要80粒至110粒?!蓖醭捎裾f。
本年8月份,自治區(qū)科技廳組織中科院植物所、復旦大學、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的專家對王成玉等人的研討進行了證明。專家們以為植物嫁接與遠緣雜交致使基因水平搬運是一個復雜的國際性科學難題,王成玉等人的作業(yè),為我國往后在該范疇的科學研討提供了新的頭緒。
“我現(xiàn)已84歲了,可我的萬里長征才走過一小段。不論他人說什么、做什么,我只期望可以踏踏實實做自個的實驗,在有生之年再多拿出幾項科研成果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