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金昌市
墻體廣告制作 10月17日,自武威運出的御山瑞像緣由記碑仿制件順利抵達
金昌,并在
金昌市博物館吊裝成功,變成該博物館新館入展的第一件展品。
37年前出土于武威大云寺舊址
2014年7月,
金昌市博物館與武威市博物館達成協(xié)議,將御山瑞像緣由記碑進行原樣仿制。武威市博物館承當了石材購置、碑身切開、碑座新制、拓 片捶拓、描畫批改、碑銘鑿刻、運輸安裝等作業(yè)。仿制碑通高2.16米,碑身寬1.16米,厚0.36米,重3.5噸。該碑的成功入館展出,標志著
金昌市博 物館布展工程自此拉開帷幕。
御山瑞像緣由記原碑,現(xiàn)藏于武威市博物館。該碑初刻于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1979年5月在武威大云寺舊址出土,后藏于武威市博物館。該碑僅存下半段,上段及碑額、碑座皆缺,殘存碑銘25行、千余字。
探尋永昌圣容寺千年前史的“初始暗碼”
敦煌研討院資深文博專家孫修身、原武威市博物館館長黨壽山等專家聯(lián)系碑銘研討發(fā)現(xiàn),該碑是研討唐代文學、書法稀少難得的寶貴什物材料。最為寶貴 的是,該碑碑銘記敘了永昌“番和瑞像”史跡,是反映圣容寺前史的寶貴什物材料。碑銘記載:“周
保定元年,敕使宇文儉檢覆靈驗不虛,便敕涼、甘、肅三州力役 三千人造寺,至三年功畢。”這段記載變成永昌圣容寺始建于北周武帝
保定四年(公元564年)的力證。碑銘記載:“樊儉……具狀聞奏,駕還幸之,改為感通 寺”,與文獻記載的大業(yè)五年(公元609年)隋煬帝西巡河西走廊,親赴圣容寺禮佛,改瑞像寺為感通寺的記載相吻合。碑銘還記敘了天竺取經(jīng)歸來的玄奘法師蒞 臨圣容寺,拜謁供養(yǎng)的業(yè)績。
專家專家一起研討發(fā)現(xiàn),武威大云寺(唐代)是感通寺(即永昌圣容寺)的下寺,延至西夏,由駐永昌圣容寺的圣容提舉司統(tǒng)一統(tǒng)轄。御山瑞像緣由記碑不僅是探尋永昌圣容寺千年前史的“初始暗碼”,它還為研討中西方交通、釋教發(fā)展史及敦煌巖畫研討提供了寶貴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