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張掖市
墻體廣告發(fā)布 明洪武五年(1372年),太祖朱元璋命宋國公馮勝為征西將軍,兵出西路與元軍交戰(zhàn),一路攻城掠地,平定河西。為鞏固戰(zhàn)果,大批將士便留在河西擔任 屯防使命,一起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移民。天城所在地因地形險峻,馮勝在此設哨馬營,長時間駐軍把守。洪武三十年(1397年),將哨馬營筑城擴建,建立軍政合一 縣級政權——鎮(zhèn)夷守御千戶所,此地始有“鎮(zhèn)夷城”之稱。這一建制比高臺守御千戶所早49年。史載,鎮(zhèn)夷千戶所統(tǒng)轄12個百戶所,每百戶所下設總旗2個,小 旗10個,每小旗編制10人,首要承當防護和維護治安,閑時屯田出產(chǎn)。清代沿用明制,一向連續(xù)到清雍正三年(1726年),在大將軍年羹堯平定
青海羅布藏 丹增暴亂后,才將鎮(zhèn)夷、高臺二所合一,鎮(zhèn)夷城縣級政權存續(xù)330年。清朝初年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中對鎮(zhèn)夷故城變遷有具體記載:“鎮(zhèn)夷守御千戶所鎮(zhèn)西 北三百里,故
張掖縣地。明洪武二十九年置鎮(zhèn)夷守御千戶所于
黑河之北。后為河水沖決。天順間,始移今治?!吨尽吩疲核鶘|抵高臺,西接
酒泉,南距番夷,北鄰胡 境,廣袤二三百里,為戍守之要。城周四里有奇,有南面二門。今改設鎮(zhèn)夷衛(wèi)?!?br /> 由是而觀,鎮(zhèn)夷古城方圓四里,統(tǒng)轄近三百里區(qū)域。從地方志所繪鎮(zhèn)夷城平面圖看,古城城池方方正正,四角都有譙樓,東西南北別離建有牛王樓、觀音 樓、日月樓、玉皇樓,城內有城隍廟、文昌宮、文廟、普濟寺、關帝廟、鐘鼓樓等數(shù)十處修建,規(guī)劃非常精美。現(xiàn)在,天城村仍遺存著明清古城的東、南兩面的城 墻,高約七八米,基寬五六米,東面有譙樓,城墻外有廣大的壕溝。村外還有長達數(shù)公里的明長城,歷經(jīng)滄桑,仍橫亙在曠野上。境內還有47座烽燧,公理峽中的 每個山頂上都有挺拔的烽火臺,本地歌謠夸大地說:“登上頂兒山,瞭見
嘉峪關?!比绱嗣懿嫉姆雷o工事,足見天城在其時邊防上的重要位置。
因為駐軍來自天南海北,還有明、清兩代施行移民方針,天城村呈現(xiàn)出姓氏繁復的前史景象,這個700多戶的村莊,現(xiàn)有單姓90多個,大抵是駐軍或移民的后嗣連續(xù)而來。
天城村外的公理峽及烽燧。鄭耀德
道透居延自古流
“城南古渡最清幽,道透居延自古流?!边@是明代旅居天城的翰林學士岳正所題《鎮(zhèn)夷所八景》中的詩句。他把鎮(zhèn)夷的景象別離概之以“
黑河古渡”“紫 塞平沙”“蘇臺云杳”“趙墓煙冥”“石峽晚翠”“東山峭壁”“紅崖早壁”“西嶺生鹽”,一景一詩,一詩一典,憑吊懷古,留下可貴的史料。
岳正詩中所說到的居延,恰是
黑河的尾閭湖。秦末漢初,匈奴右賢王控制西域,其主力之一的渾邪王占有居延一帶,從居延進入河西走廊,匈奴人開辟了 一大路,史學稱作“居延古道”。沿古道向北,一路散布著肩水金關、地灣城、
大同城、黑城、遮虜障、殄北侯官治所等古遺址,處處都讓人觸摸到前史的厚重。這 條路途一向通往匈奴王庭——龍城,按今日的線路核算,直線間隔約900公里。
天城石峽就是居延古道通向河西走廊的孔道。因有
黑河隔絕,匈奴人無法渡河,只能從天城村以西的合黎山峽谷中穿過。其時天城人跡罕至,仍是一片未 開發(fā)的處女地,匈奴鐵騎勢如破竹,掠地擾邊。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命驃騎將軍霍去病領兵萬騎,過祁連山,攻打了匈奴駐扎今
張掖一帶的匈奴休屠王部,擊退 的匈奴便從天城石峽逃走居延。前119年,霍去病再次從隴西出動軍隊,經(jīng)居延攻擊匈奴?!妒酚洝ば倥袀鳌份d:“其夏,驃騎將軍復與合騎侯數(shù)萬騎出隴西、北地 二千里,擊匈奴,過居延,攻祁連山?!边@次進軍道路大致為:從今
甘肅慶陽動身,向西北行,出雞鹿塞(今磴口西北哈隆格乃山口),過鈞耆(水名,現(xiàn)址不 詳),抵達居延,沿弱水南進,經(jīng)天城石峽抵達
張掖的觻得城。這一仗完全打敗匈奴,驅匈奴于北漠。后人在天城石峽的山頭上建起霍王廟,以示留念。可是,逃出 華夏之境的匈奴通過多年安居樂業(yè),又積蓄了一定的力氣,再度犯境。據(jù)載,公元前70年,漢宣帝拜趙通為宣武大將軍征伐匈奴。趙通是秦相趙高以后,智慧過 人,他親率精騎,出鎮(zhèn)夷峽沿黑
河北路直下,在石門山殺得匈奴潰不成軍,追擊途中又得到烏孫人的夾擊幫助,大獲全勝。戰(zhàn)后,趙通奉命留守鎮(zhèn)夷峽,帶領軍民墾 荒屯田,使匈奴數(shù)十年不敢盲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