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華墻體廣告 “我們把短命秘訣悄然通知你吧:心放寬、多容納、事知足、身常動,重要的還有乘歷山清涼風,喝珠坑清潔水,吸山村好空氣,再加兒孫后代孝敬,家庭和睦喔!”
這段妙趣橫生的文字,是永康市前倉鎮(zhèn)后鄭村文化禮堂“壽星榜”上的最佳“配文”——形象展示了8位80歲以上老人的共同肉體風貌。
這些圖文都出自一位68歲的老人之手。他叫陳進韶,是永康市博物館退休干部,在永康前倉鎮(zhèn)、石柱鎮(zhèn)等地,是名氣不小的“鄉(xiāng)土文化達人”。
8月21日上午,陳進韶又來到后鄭村,參與文化禮堂的掃尾工作。
同是一村人,都是一家人
后鄭村是個只要126戶340多人口的小村。村干部普遍以為,村莊沒什么特征,也沒幾文化可發(fā)掘。陳進韶卻以為,一個小村為何有10多個姓氏,不是很有文章可做嗎?每個姓氏,哪怕只要一人,也要好好去發(fā)掘。
“同是一村人,都是一家人?!睘榇耍麆裰沽艘恍┐笮杖思掖笮藜易V的想象,以為對全村的交融更有利、更要緊的是修村志,村志是全村這個“大家庭”的家譜。作為全村人的肉體家園,這也是文化禮堂建立應該起的作用。
他在村史廊中寫道:“后鄭村是一個多姓共生的自然村落……村里樓、李兩姓居多,偕同周、應、陳、潘、曹、褚等姓氏調(diào)和相處,共生共存,共奔小康……”
陳進韶(左一)在后鄭村文化禮堂建立現(xiàn)場
在老家石柱鎮(zhèn)后項村文化禮堂建立中,老陳市場掛著相機在村里轉悠,把一戶戶農(nóng)家的日常消費、生活場景搬進文化禮堂,成為該村的一大人文景觀。有位農(nóng)戶原先對文化禮堂建立有抵觸,以為家里沒有長進的人,上不了文化禮堂的“面”。沒想到老陳把他種地的場景給定格了下來,他開心腸說:“看看本人這形象也不錯的?!?/div>
村民一不當心就上榜,成了老陳建立文化禮堂接的一大“地氣”。
就是“壽星榜”上的老壽星們,老陳也盡可能抓拍,把傳神的霎時記載下來。
記得住鄉(xiāng)愁,這是最根本的傳承
年輕時,陳進韶在石柱、前倉一帶工作過多年,熟習這里的山山水水和男女老少。
在后項村文化禮堂里,整整一個陳列柜的“后項大隊先進收付賬”頗為引人矚目,這是老陳從已故村老會計的后人處找到的。這一本本發(fā)黃的賬本,讓全村人記住了鄉(xiāng)愁。
早在前年,后鄭村提出修繕“樓顏六公祠”,并建立文化禮堂,約請老陳當參謀。既是鄉(xiāng)里鄉(xiāng)親,文物工作的成本行又派得上用場,老陳直爽容許了。
有著80多年歷史的樓顏六公祠,在老陳的把關下修舊如舊。但看到青石門頭板有條裂痕,村干部自作主張去定制了一塊新的。老陳發(fā)現(xiàn)后,狠狠批了一通,“你們這樣把歷史湮沒掉了!”祠堂修好了,村干部們都說,幸而有老陳把關,否則真對不住老祖宗了。
記得住鄉(xiāng)愁,這是最根本的傳承。他在文化禮堂中寫道:“一門一戶,一墻一角,一塘一壇,所見固然古舊衰老,殘陽暮色,但仍能處處呈現(xiàn)出我們的祖輩們自強不息,酷愛家鄉(xiāng)、酷愛生活的氣息。老舊的房子,斑駁的泥墻,破損的臺階,清冽的水塘,狹窄的大街……都留下祖輩們的印痕和記憶。”
文化禮堂,就要發(fā)揚滿滿的正能量
后鄭村文化禮堂快建成了,老陳在“歷屆村組織擔任人”一欄中鄭重寫下期盼:“心中裝有百姓,想村民所想,急村民所急,解村民所困,幫村民所需,是
鄉(xiāng)村基層干部的根本職責。聽黨話,跟黨走,不忘初心,牢記誓詞,永遠踐行為人民效勞!”
就在去年的后項村文化禮堂建立中,也是老陳述服村干部們,為已故老支書陳銘馳開拓“事跡陳列室”。陳銘馳從1956年到1995年擔任后項村黨支部書記,被譽為“農(nóng)民的貼心書記”。陳進韶不辭辛勞,查找、搜集出不少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老照片,豐厚了陳列室的內(nèi)涵。
這個陳列室,讓后項村文化禮堂成為永康最有特征的文化禮堂之一。
近3年來,經(jīng)過老陳悉心指導過的文化禮堂已不下10個。他說:“我最喜歡的事,就是發(fā)掘文化禮堂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