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平?jīng)?/span>市墻體廣告發(fā)布 平?jīng)?/span>:建元十二年(公元376年),前秦大帝苻堅以
長安門戶高平(如今的
平?jīng)?/span>)為后方,厲兵秣馬,以涼建議天錫“雖稱藩受位,然臣道未純”為由派兵十三萬攻擊前涼,兵臨河西,赤岸(臨夏黃河邊)一戰(zhàn)消滅涼軍三萬八千余人。八月兵臨前涼國都姑臧(今
甘肅武威),張?zhí)戾a被逼出降,前涼至此消亡。始以
平?jīng)?/span>之名置郡,取“平定涼國”之意,
平?jīng)?/span>之名始見史書。
建國后1950年2月,以原
平?jīng)?/span>縣城區(qū)轄境設
平?jīng)?/span>市,
平?jīng)?/span>縣另列。5月25日,靜寧、海原、西吉3縣由
定西分區(qū)劃歸
平?jīng)?/span>分區(qū),莊浪縣劃歸
天水分區(qū)。1951年4月,
平?jīng)?/span>分區(qū)更名為
平?jīng)?/span>區(qū)。6月14日,
平?jīng)?/span>市改為(省)直轄市仍由專署領導。1955年實行省、縣二級制,改設專區(qū)。同年10月10日,慶陽專區(qū)并入
平?jīng)?/span>專區(qū)。1956年1月,莊浪縣劃歸
平?jīng)?/span>專區(qū)。1961年11月25日,康復慶陽專區(qū),原所轄7縣一并從
平?jīng)?/span>專區(qū)分出。1964年6月5日,
平?jīng)?/span>市改為
平?jīng)?/span>縣。1969年10月1日,改專區(qū)為區(qū)域。1983年7月,吊銷
平?jīng)?/span>縣,康復
平?jīng)?/span>市。2002年6月,吊銷區(qū)域建立地級
平?jīng)?/span>市。
涇川:西漢期間,曾在涇河川道設安靖縣。北魏太武帝初置涇州,治安靖,轄5郡。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因“安史之亂”改安靖郡為
保定郡,安靖縣為
保定縣。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改
保定縣為涇川縣,因水得名,意為涇水之川。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涇川改屬
陜西行省
平?jīng)?/span>府。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涇州改為直隸州,領涇川、靈臺2縣。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涇州降為散州,屬
平?jīng)?/span>府,涇川縣建置,由州直理縣事。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涇州改名涇縣,屬涇源道,次年復名涇川縣。1949年7月27日,十九兵團解放涇川,建立涇川縣人民政府。
靈臺:始建于隋、唐期間。相傳公元前1057年周文王征伐密須國制勝后,密民感念文王積德行善,在今靈臺縣城舉行了一次盛大的“軍禮”祭祀。為了這項活動,他們唆使密須國的大批奴隸趕修了一座祭壇,稱“靈臺”,以祭天慰民,播送德化,縣名由此得來,沿用至今?!对娦颉酚涊d“靈臺,民始附也。文王授命,民樂其有靈德,以及鳥獸昆蟲焉?!?949年7月24日,靈臺縣全境解放,建立靈臺縣人民政府。1958年10月吊銷靈臺縣并入涇川縣,1961年12月康復靈臺縣至今。
崇信:唐貞元四年(公元788年)隴右節(jié)度使李元諒始筑城屯兵,并令左神策軍設防,畜馬屯田,防護吐蕃,取“愛崇信任”之意,名曰崇信城。崇信在唐代為左神策軍京師西北八鎮(zhèn)之一,崇信之名始見史書。北宋太祖建隆四年(公元963年)始置崇信縣,縣名沿用至今。1949年7月26日崇信縣解放。1958年4月4日撤崇信縣并入華亭縣,1961年12月15日康復崇信縣。
華亭:北魏晉泰二年(公元532年),為了戰(zhàn)爭需求,筑城置華亭鎮(zhèn),以境內(nèi)皇甫山麓有華尖山亭而得名。隋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始置華亭縣,縣因鎮(zhèn)而名,從屬安靖郡;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更名亭川縣,《新唐書》載為川亭縣。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置義州。后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復置華亭縣,為義州治。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避宋太宗趙匡義諱,改義州為儀州。1949年7月29日華亭縣解放,屬
平?jīng)?/span>區(qū),1955年屬
平?jīng)?/span>專區(qū)。1958年4月崇信縣并入華亭縣,12月華亭縣并入
平?jīng)?/span>市。1961年12月康復華亭縣,仍屬
平?jīng)?/span>專區(qū),1969年屬
平?jīng)?/span>區(qū)域。
莊浪:始自公元十三世紀初元王朝創(chuàng)立期間設莊浪路,以吐蕃莊浪部族命名,莊浪系藏語,漢譯野牛溝,是其部族原居之地。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降路為州;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降州為縣;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撤縣駐縣丞,歸隆德縣辦理;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2月,重設莊浪縣,從屬涇源道。1927年廢道直隸于此。1949年8月4日莊浪解放,屬
平?jīng)?/span>專區(qū)。1950年5月25日由
平?jīng)?/span>劃歸
天水專區(qū),1956年1月又復歸
平?jīng)?/span>專區(qū)。1958年12月20日撤莊浪縣并入靜寧縣,1961年12月又康復莊浪縣至今。
靜寧:靜寧之名,始見于元成宗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置靜寧州,沿用宋、金“靜力寨”首字取安靜寧謐之意,以表達各族人民天倫之樂的希望。西漢時在今靜寧縣域置成紀、阿陽兩縣,成紀在南,阿陽在北。宋置德順軍隴干縣,相傳太昊伏羲生于成紀,金熙宗皇統(tǒng)二年(公元1142年),升德順軍為州,世宗大定二十七年(公元1187年),改德順州;宣宗貞祐四年(公元1216年)4月升為防護州,10月升為節(jié)鎮(zhèn)州,軍曰隴安;元初廢隴安軍為德順州,又改德順州為靜寧州,元、明、清代均為靜寧州,1913年改靜寧州為靜寧縣至今。1949年8月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進大軍解放了靜寧,時屬
定西專員公署。 1950年屬
平?jīng)?/span>專員公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