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每每說道渡頭,記者眼前就會浮現(xiàn)出這么一幅畫卷:湖面微瀾,一葉孤舟,緘默沉靜的老人單獨等待著,看盡來交游往的人群,看盡富貴與落寞。3月18 日,記者來到包家鎮(zhèn)甄橋村四組,在這兒見到了坐落于長命湖支流河畔的一洞橋渡頭,它是那樣的安靜,在半個多世紀里,靜靜地等待著每一艘船舶。
重慶墊江
墻體廣告 “在這個村莊長大的人,都有很多對于渡頭的故事,渡頭即是一道回想?!迸c記者同行的該村四組組長劉永林在看到渡頭時,也心生慨嘆。站在渡頭前,劉永林陷入了回想。
重慶墊江
墻體廣告 一洞橋建于清朝末,首要銜接原長命縣樂溫鄉(xiāng)(現(xiàn)龍河鎮(zhèn))與墊江縣包家廟(現(xiàn)包家鎮(zhèn))。1959年,因獅子灘電站的建筑而被逼撤除,以后構成渡頭,首要用于甄橋村糧站的糧食運送,2006年糧站中止運糧,而逐步冷漠。
晨光的照射下,河水熠熠生輝;河畔的野草,
重慶墊江
墻體廣告在和風的吹扶下,亭亭玉立;河邊的船舶,早已收起了船槳,
劉永林說,最初樂溫鄉(xiāng)與包家廟被河流無情的隔絕,為便利交游,兩地鄉(xiāng)民出錢又出力,建起了一座石橋,因只要一個橋洞而取名一洞橋。從此,兩地鄉(xiāng)民靠 著橋彼此開展、彼此扶持。直到1959年,石子灘電站的建筑蓄水,致橋身被淹,不得不撤除,而本來的一洞橋也隨之變成了一洞橋渡頭。因為水面的上升,越來 越多的大型
重慶墊江
墻體廣告船舶開進渡頭,渡頭也逐步熱烈起來。
那時,渡頭位于包家、新隆、樂溫三地的交叉口,三地鄉(xiāng)民的糧食、農(nóng)商品都通過渡頭運往外地,后甄橋村建起了糧站,交游運送公糧的船舶逐步增多。天天 船舶如梭,簡直堵塞了河道?!拔一貞浿刑焯旖挥蔚拇吧习偎?,最大的貨輪達100噸,一般的貨輪也有20至30噸。”劉永林說,運送公糧時,渡頭更是熱烈 非凡,成群結隊的鄉(xiāng)民挑的挑、抬的抬將糧食送上貨船。
在劉永林的回憶中有著這么的一幕:夕陽西下,晚霞染紅了天空,繁忙了一天的鄉(xiāng)民圍坐在河畔的草地上,一邊喝著小酒一邊閑話家常。女大家摟著孩子笑盈 盈地坐在船頭,望著累了一天的老公,低聲叮嚀著喝慢點。船上的帆被好好地收了起來,船上的桅桿高高屹立著,在晚霞的映照下煞是好看。
但是,這么的美景并未繼續(xù)多久,2002年國家撤銷收買公糧,糧站中止了收糧,2006年糧站的糧食被運空,船舶也逐步脫離,渡頭由此闌珊?,F(xiàn)在, 這兒早已沒有了高高屹立的桅桿,沒有了來交游往轉(zhuǎn)移糧食的鄉(xiāng)民、沒有了響遏行云的船工號子,通過年月的洗禮,現(xiàn)在,這兒只剩下一些農(nóng)家小舟穿梭于渡頭,還 有靜靜流淌的長命湖水……
一洞橋渡頭,歷經(jīng)半個世紀的風雨,見證著小村的開展和變遷,見證著一日日越來越夸姣的日子,在每個鄉(xiāng)民的內(nèi)心,它不僅僅是一個渡頭,也是的一個歷史的象征。年月更易,渡頭的風景和人文會一直這么連續(xù)到現(xiàn)在,多少年前是如此,多少年后也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