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張家口墻體廣告了解,走進蔚縣晉劇團團長司珍的辦公室時,他正忙著整理明天演出用的道具。
蔚縣晉劇團從屬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這個地方自古就有聽戲唱戲的傳統(tǒng),全縣八百莊堡,村村有寺廟,廟廟有戲樓。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群眾基礎(chǔ),在戲劇不景氣,劇團紛繁關(guān)停的今天,這個小劇團卻剛強地生存了下來。
就像花木不分尊卑貴賤離不開滋養(yǎng)它的水分和土壤一樣,小劇團也深深地依戀著它的鄉(xiāng)親們。這些年來,小劇團每年到農(nóng)村演出都有三百場以上。有的時候,兩個村莊都想趕在一個吉利日子請劇團唱戲,劇團就把一個團分紅兩個隊同時在兩地演出。在這里,有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那就是觀眾多少一個樣,條件好壞一個樣,城里農(nóng)村一個樣,天氣冷暖一個樣。
司團長一邊忙著手里的活,一邊和記者聊起了劇團的苦與樂:“劇團去農(nóng)村演出,都住在村里的小學?;蛘咚聫R里,地上鋪一層稻草放上鋪蓋就是床,伙食都由劇團的師傅帶著爐灶就地解決。有一次,在五岔村演出的時候,帆布搭起的戲臺到處漏雨,臺上接水的洗臉盆擺得像梅花樁,突然一股積水猛地澆在了專心演出的演員頭上,順著脖子流遍全身。”
“可是為了老公民,苦與累不算啥。因為他們是真歡迎我們?nèi)?。在蔚縣,自古就管請劇團演出叫寫戲。哪個村里要是請到小劇團寫戲,那是一件像過年一樣高興的大事。老鄉(xiāng)們會把自家的墻都粉刷一新,換上新做的窗花,把鄰村的親戚們都請來,白日打牌喝酒,晚上相約去看戲。每次,劇團演出完,老鄉(xiāng)們都把自己家的好酒好菜送到劇團伙房。有一次演出完,76歲的徐大爺看到演員們住的條件太差,就把兒女們孝敬他的一袋子大米和100塊錢送到劇團,非要給演員們改善生活?!?br />
“這些年演員不佳招,大家生活條件好了,不愿讓孩子受學戲的那個苦,但來了劇團的演員都舍不得離開這個有苦有樂的大家庭。團里有條制度,那就是一年365天,除去放假的那十幾天,每天兩次全團點名。34年,風雨無阻。這個鋼鐵般的紀律,凝聚了團魂,成為鞏固隊伍的精神法寶。”
司團長整理完手中的道具,對記者笑道:“方法總比困難多。雖然我們改制完成后成為自負盈虧的企業(yè),100多個人的工資都得靠自己掙出來,但政府也在真心實意地幫助我們。明年,政府將給我們經(jīng)費排演新的節(jié)目,另外還給一些演出買單送到鄉(xiāng)村。我相信我們一定會越來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