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島市墻體廣告發(fā)布 昔日落魄時吃 “百家飯”,今朝發(fā)家時報 “百家恩”。山東膠州市膠萊鎮(zhèn)古蘭村的孫啟生,一個靠吃百家飯長大的窮小子,16歲離村進城,靠扛煤“扛”出一個公司。致富后不忘本,孫啟生老是想著法子回饋鄉(xiāng)里,低沉行善,自個投資350萬元在村里建起了老年人日間照料基地,還常常為村里的白叟送去錢物,哪家有艱難他總要伸手幫一幫。今天是重陽節(jié),孫啟生計劃一早就從青島出發(fā)回村,把他和別的愛心人士捐獻的禮物帶給村里白叟。
吃“百家飯”不忘本
這幾天,孫啟生忙活著給村里白叟購置重陽節(jié)禮物,本來不論是不是過節(jié),每月他都要預(yù)備些禮物送回村里,幾年來已經(jīng)成了常規(guī),他低沉行善的舉動還帶動起了別的有愛心的成功人士一同參與?!斑@都是我應(yīng)當(dāng)干的,開端同鄉(xiāng)們也幫了俺家不少忙。這些年,我賺了幾個錢,不論如何也不能忘了大叔大爺們!”說起這些事,本年47歲的孫啟生有些不好意思,言語中透著樸素和直率。
孫啟生回憶起曩昔,會不由得落淚。從他小時分明理起,常常吃不飽飯,逼得他們朋友姊妹幾個常常外出挖野菜果腹。二三十年前,孫啟生的大哥剛成年就遭受事故去世,沒隔兩年,媽媽因病也走了。那時分,孫啟生才十來歲,他弟弟四五歲,家里沒有壯勞力,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當(dāng)時同鄉(xiāng)們都不寬余,但仍常常為朋友倆送上份熱菜、遞上個饅頭。開端為了給媽媽治病,家里一度靠借債度日,鄉(xiāng)民們又紛繁給他家捐了不少錢。
“我身上穿的衣服是同鄉(xiāng)們給的,后來家里的房子也是我們協(xié)助蓋的?!睂O啟生感慨萬千。他16歲那年到青島滄口一帶為本地居民送煤,“臨走還向村里老少爺們借了2000元作為啟動資金?!?br />
出資幾百萬建“托老所”
從開端幫人送煤賺個辛苦錢,到后來漸漸做起了煤炭和鋼材生意,靠著吃苦耐勞的拼勁,2004年,孫啟生組建了自個的公司,公司事務(wù)也越做越大,銷量好的時分,每年凈利潤可達500萬元以上。
日子富裕了,他就想著報答當(dāng)年協(xié)助他家的同鄉(xiāng)們。從2010年開端,孫啟生每年為10戶艱難家庭、殘疾人家庭“送溫暖”,冬天送煤、夏天送糧、病時送錢。碰上村里白叟住院,孫啟生一定會拿出有些醫(yī)藥費、住院費。誰家有人病了,孫啟生最起碼會送去個三五千元。誰家有喜事,他也會給包一個大紅包。每當(dāng)春節(jié)過節(jié),為村里的白叟送米面油。起先家人不了解,堅持了5年今后,家人開端了解他,從前給他阻力的局外人,漸漸地也改變了主意。
古蘭村全村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120多人,70歲以上的老年人也有五六十人,是個老齡化比較嚴(yán)重的村子。2013年,孫啟生使用自家的宅基地,填了一片大水洼,自個出資350萬元,為村里的白叟建起了日間照料基地。村里的老年人不必花錢就能在這里打臺球、打撲克、看電視,正午供給免費午餐,還能在休息室睡個午覺。自2014年開端,孫啟生還每月為古蘭村70多名老年人送溫暖,雷打不動。
“當(dāng)我最窮的時分,同鄉(xiāng)們幫了我,現(xiàn)在我雖不是最富的,但我算是富裕了,輪到我來幫幫同鄉(xiāng)們了?!睂O啟生說。
行善帶起一個愛心團隊
兩年前投入使用的這個老年活動基地,要讓它正常工作,每年都要一筆不小的投入。孫啟生算計著,此后每年都要拿出10萬元用于活動基地的平時開銷。孫啟生為日間照料基地聘用了3位工作人員,一人打掃衛(wèi)生、一人擔(dān)任保安,還有一自個專門煮飯。別的他還計劃每月拿出1萬元,用于舉行各種活動并采購獎品。所有這些開銷,只為一個意圖:“家里白叟沒人照料,只需送到照料基地來,都能有口熱乎飯吃?!睂O啟生的愛心舉動帶動了周圍的愛心朋友,不斷有人加盟愛心接力團隊,他們會在每月末的活動中無償為白叟供給各類日子品。提起這個愛心小團隊,孫啟生介紹說每一自個都與他是好朋友,也都是從小村里走出去,闖出了點名堂的人。
按照孫啟生的計劃,除了建造一個日間照料基地 ,他還要在村里建造一個敬老院,今后也讓城市里的白叟曩昔享用一下村莊的日子。與孫啟生談天,說得最多的是“回報”?,F(xiàn)在的煤炭生意不好做,可孫啟生報答同鄉(xiāng)的信仰仍然堅決,近期他正在拾掇老家的老房子,預(yù)備把本村和周邊村幾個不愿意去養(yǎng)老院的孤寡白叟接過來,雇自個照料他們,讓他們能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