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華墻體廣告 如是你是孔融,你會怎么做?”“我不會讓梨?!边@樣的回答出自上海一個小朋友的語文試卷,旁邊還帶著老師的一個大紅叉。這份試卷曾在網(wǎng)絡(luò)走紅,一度引發(fā)了網(wǎng)友的思考和爭論。
一段母女間的對話
餐桌椅該不該讓給小客人
最近,義烏袁女士也在該不該要求孩子“讓梨”的問題上遇到了“無解”難題。
“這就是我的,我不想讓給別人為什么非得讓?”母女間的對話,從該不該給小客人讓一張餐桌椅開始。
前幾天,袁女士家里來了客人。吃飯時,袁女士和四歲的女兒商量,要把餐桌椅讓給做客的弟弟。哪知一向懂事的女兒又哭又鬧,就是不同意。沒辦法,袁女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又是講謙讓,又是談分享,希望女兒能主動將餐桌椅讓出來。
可女兒給出的理由倒也干脆:這就是我的椅子,我不想讓給別人坐,為什么非得讓?
眼看還是無法說服自我意識強烈的女兒,袁女士只能轉(zhuǎn)變策略,從禮儀教養(yǎng)的角度來啟發(fā)女兒。與許多家長一樣,她搬出了“孔融讓梨”的故事。
故事講完,袁女士又以女兒的妹妹栗寶為例,向女兒拋出一連串啟發(fā)性的問題。
“一個大梨一個小梨,你把哪個梨給栗寶?”
“小的,因為栗寶她太小了?!?br />
“那一個爛梨一個好梨,你把哪個給栗寶?”
“好的梨給栗寶?!?br />
聽到這個回答,袁女士倒挺欣慰的,追問了一句:“那你自己吃爛梨咯?”
“我也要好的?!?br />
“呃……那如果只有一個好的梨呢?”
女兒反問:“反正我和栗寶都要好的,為什么非得吃爛梨呢?”
“風中凌亂”的袁女士又嘗試著將話題轉(zhuǎn)到“椅子”上:“如果栗寶也要坐那個椅子,而且一直哭,你會讓給她嗎?”
“不會,我也要坐。如果栗寶一直哭,那就買張新的椅子給她啊?!?br />
一場朋友圈的討論
祖輩規(guī)矩VS獨立意識
原本以為這些刁鉆的選擇題能讓女兒“醒悟”,沒想到非但沒有難住女兒,反而讓袁女士陷入了困惑:謙讓分享是傳統(tǒng)美德,但是女兒的邏輯和獨立人格也值得尊重。
陷入兩難的袁女士只能在朋友圈里求助。
袁女士的消息一經(jīng)發(fā)出,在朋友圈引發(fā)了大討論,不少朋友都來支招,主要分成傳統(tǒng)派和寬容派。
傳統(tǒng)派:作為像袁女士這樣的80后一代,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父母較多約束?!皝碚叨际强?,遷就照顧客人不必說,有時還能表演個才藝”,這幾乎父母心中,“乖孩子”的模板。
“傳統(tǒng)派”的朋友,主要也是一些長輩,在他們看來,一味順著孩子不可取,該管的時候還是要管,“孔融讓梨”的道理必須讓孩子知道,否則容易成長為自私自利的人。
寬容派:很多新生代父母,覺得時代進步了,“孔融讓梨”的思想不再適合生搬硬套,而是要學(xué)會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選擇。與其用“別人家的孩子”那一套教育方法,強迫孩子做“孔融”,倒不如尊重他們,維護孩子的獨立人格,培養(yǎng)他們獨立自主的意識。
在袁女士的微信圈里,也有朋友認為,誠實和謙讓一樣,都是美德。不能教孩子說假話,也不能強制他們違背內(nèi)心讓“梨”,“孩子也有權(quán)利說出真實的想法”。
專家支招
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也要引導(dǎo)他們思考
浙師大杭州幼兒師范學(xué)院老師王曉
袁女士是個好媽媽,她選擇與女兒對話,而不是用行動直接干預(yù)女兒的決定,要點贊。
袁女士的女兒正處于自我中心比較強烈的階段,對于物權(quán)有較為強烈的“我的”概念。如果了解了兒童心理這一發(fā)展特點,袁女士就不用太擔心女兒會變得自私自利。
在這件事中,作為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想法,理解和認同孩子的物權(quán)。比如在女兒看來,餐椅是她的,分享是她來做決定,而不是媽媽。作為媽媽,袁女士應(yīng)該理解女兒的情緒。
當然,理解孩子并不是縱容他們不分享。作為父母,要堅持分享的理念并在生活中執(zhí)行,孩子才會在潛移默化中體會到分享的快樂。
不過,孔融讓梨的故事與孩子生活并沒有交集,與其講故事,不如問些開放式的問題。袁女士可以嘗試問問女兒:“弟弟吃飯怎么吃,你來想個辦法。弟弟如果真的很想坐坐你的椅子,你能想辦法解決嗎?”
其實袁女士的女兒已經(jīng)能夠清晰透明地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而且說得很在理。作為父母,要學(xué)會換位思考,把孩子當成大人,俯下身去了解孩子每個行為背后的情緒,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這些閃光點。
對話袁女士
經(jīng)過朋友和專家支招,昨天,記者也聯(lián)系上了袁女士,想聽聽她的看法。
袁女士說,站在母親的角度,她最初糾結(jié)的,是女兒小時候不愿“讓梨”,長大后會不會變成自私自利的人。不過掙扎之后,她還是選擇與女兒妥協(xié),沒有強迫她做不愿做的事。
經(jīng)過這兩天的思考,她也試著在孩子的謙讓教育和獨立人格培養(yǎng)間尋找平衡。
“我希望女兒自信獨立,學(xué)會對選擇負責?!毖巯?,袁女士更看重對女兒獨立人格的培養(yǎng),在今后教育中,也將堅持平等原則,“遇到不同的意見,大家可以表達觀點,以理服人,不會刻意強調(diào)姐姐遷就妹妹,也不會強迫孩子‘讓梨’?!?br />
至于禮儀和教養(yǎng),她相信女兒一步步成長后,會慢慢適應(yīng)這些社會規(guī)則。